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是在以数学思维为主的前提下,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进行语言、肢体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学生在独立思考后主动与别人互换想法,分享思想,促进互动交流,累积学习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一、走出问答式交流误区
以往数学课堂中的交流是单向、线性的问答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交流机械被动,流于形式。教师要顺应新课改要求,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时,笔者没有将例题一下子整体出示,而是先出示例图:“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表述图意,根据题目条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了问题:“桃树、杏树、梨树各有多少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三种树一共有多少棵?”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笔者选择了其中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让大家来探讨。题目中有许多条件,该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学生纷纷给出答案,比如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条件列表整理等。学生根据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很快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最后,笔者让学生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顿时感到新鲜又兴奋,纷纷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笔者耐心地一一作答,让学生评判对错。这种“学生问老师答”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倡导生生间互动交流
新课程标准提出,师生是数学课堂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交流的主角,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表达,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中展现自我,绽放精彩。
例如,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在新知教学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统计图数据观察分析的能力,笔者出示了一张“小勤家一星期每天用水情况统计图”,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观察后的体会。学生充分交流之后,笔者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回答了“用水量哪天最少,哪天最多”等问题之后,笔者开展了一个“你问我答”的交流活动:“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一个同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指名另一个同学来回答提问,其他同学做评委,判断回答结果是否正确。这种新型问答方式,使学生异常活跃,他们绞尽脑汁地提出各种问题,希望能难住别人,而被点名的回答者也不甘示弱,专心倾听,积极思考。在你问我答中,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实现思维碰撞,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交流切入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堂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交流的有效与否和效率的高低皆取决于教师,教师不是“表演者”,却兼任“策划、编剧、导演”等多重身份。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交流的主题,把握好交流的切入点,让交流活动深刻而有效。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简单的周期”一课时,笔者没有采用课本中提供的情境图,而是因地制宜利用了教室内的课桌和课凳,组织学生观察探寻课桌和课凳的排列规律,然后让学生继续寻找教室内类似的规律现象,学生又寻找出“课桌、学生、凳子”三个一组的规律排列,“窗户和标语牌”两个一组重复排列……学生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思索、讨论、交流。有了切合生活实际的交流素材,有了“物质基础”的支撑,学生的交流就更为主动、活跃。在学生通过对身边熟悉事物的观察感知,了解到什么是简单的周期现象后,笔者利用书本中的例图创设情境:“国庆节到了,学校在校门两旁插上彩旗,挂上彩灯,摆上花盆。瞧,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这些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们一下子又有了探究的主题,他们先在小组之间讨论,之后又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他们交流认识了周期规律后,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按盆花的排列规律,第20盆花是什么颜色?”“第22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3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随着问题的推进,学生又进入了深层次的讨论、思考、交流,进一步探讨出周期现象的解答策略。
数学课堂交流的重要性关乎全体学生兴趣激发、思维发展、智力提高、经验积累的有效程度。教师要关注课堂交流,精心设计交流主题,倡导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莫让数学课堂交流成为空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一、走出问答式交流误区
以往数学课堂中的交流是单向、线性的问答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交流机械被动,流于形式。教师要顺应新课改要求,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时,笔者没有将例题一下子整体出示,而是先出示例图:“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表述图意,根据题目条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了问题:“桃树、杏树、梨树各有多少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三种树一共有多少棵?”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笔者选择了其中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让大家来探讨。题目中有许多条件,该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学生纷纷给出答案,比如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条件列表整理等。学生根据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很快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最后,笔者让学生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顿时感到新鲜又兴奋,纷纷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笔者耐心地一一作答,让学生评判对错。这种“学生问老师答”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倡导生生间互动交流
新课程标准提出,师生是数学课堂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交流的主角,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表达,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中展现自我,绽放精彩。
例如,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在新知教学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统计图数据观察分析的能力,笔者出示了一张“小勤家一星期每天用水情况统计图”,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观察后的体会。学生充分交流之后,笔者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回答了“用水量哪天最少,哪天最多”等问题之后,笔者开展了一个“你问我答”的交流活动:“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一个同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指名另一个同学来回答提问,其他同学做评委,判断回答结果是否正确。这种新型问答方式,使学生异常活跃,他们绞尽脑汁地提出各种问题,希望能难住别人,而被点名的回答者也不甘示弱,专心倾听,积极思考。在你问我答中,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实现思维碰撞,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交流切入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堂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交流的有效与否和效率的高低皆取决于教师,教师不是“表演者”,却兼任“策划、编剧、导演”等多重身份。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交流的主题,把握好交流的切入点,让交流活动深刻而有效。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简单的周期”一课时,笔者没有采用课本中提供的情境图,而是因地制宜利用了教室内的课桌和课凳,组织学生观察探寻课桌和课凳的排列规律,然后让学生继续寻找教室内类似的规律现象,学生又寻找出“课桌、学生、凳子”三个一组的规律排列,“窗户和标语牌”两个一组重复排列……学生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思索、讨论、交流。有了切合生活实际的交流素材,有了“物质基础”的支撑,学生的交流就更为主动、活跃。在学生通过对身边熟悉事物的观察感知,了解到什么是简单的周期现象后,笔者利用书本中的例图创设情境:“国庆节到了,学校在校门两旁插上彩旗,挂上彩灯,摆上花盆。瞧,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这些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们一下子又有了探究的主题,他们先在小组之间讨论,之后又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他们交流认识了周期规律后,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按盆花的排列规律,第20盆花是什么颜色?”“第22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3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随着问题的推进,学生又进入了深层次的讨论、思考、交流,进一步探讨出周期现象的解答策略。
数学课堂交流的重要性关乎全体学生兴趣激发、思维发展、智力提高、经验积累的有效程度。教师要关注课堂交流,精心设计交流主题,倡导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莫让数学课堂交流成为空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