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思维才能活跃。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教师的催化、启动、加速功能突出表现在教师如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语,自制一些直观的教具,借助录像、投影、演示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充分运用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1.放开两手,鼓励质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引起他们的探究。
2.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做到三个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相结合;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操作、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相结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四、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还能使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注意到:有的小组合作总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感觉,这样做是不科学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够进行及时的指导,如:讨论时间过少,讨论不够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效果;不善于倾听他人或别组的发言和不同意见;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好学生发言较多,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发言较少,尤其是在辩论时,更是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去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
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成员,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
(责任编校:蓉莞)
一、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思维才能活跃。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教师的催化、启动、加速功能突出表现在教师如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语,自制一些直观的教具,借助录像、投影、演示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充分运用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1.放开两手,鼓励质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引起他们的探究。
2.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做到三个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相结合;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操作、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相结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四、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还能使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注意到:有的小组合作总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感觉,这样做是不科学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够进行及时的指导,如:讨论时间过少,讨论不够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效果;不善于倾听他人或别组的发言和不同意见;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好学生发言较多,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发言较少,尤其是在辩论时,更是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去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
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成员,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