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工作中,我们以幼儿主动探索为切入口,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为:学数学不光是为了计算和应用,更不是为了无休止的做题;学数学,是在学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一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应是数学课程的中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
一、探索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
探索是人生重要的品格,也是必须的能力。涉过时间的长河,回头细看人类文明,无一例外不是人类主动探索的产物。没有探索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关于探索与数学的关系,《纲要》是这样阐述的:科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因此,承担培养明日栋梁的重担的教育必须成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哪些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关键因素呢?
(一)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有些行为不合乎成人的逻辑,但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例如:幼儿为了帮山楂树妈妈数数它到底有多少个孩子,而把未成熟的山楂摘了下来,被教师认为是破坏树木;幼儿为了探索青蛙的身高,而把青蛙抻得直直的,被教师认为是残忍……在类似情况下,教师基本看不到幼儿乐于探索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索所获得的有益经验,教师的反应是言语激烈、表情可怕,幼儿的反应是委屈、吃惊、哭泣。因此,若想创设有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数学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尊重和呵护幼儿的兴趣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幼儿做出的回答和解释会真诚的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而数学的抽象性恰恰缺乏引起幼儿兴趣的有利条件。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行为的真正目的,理解幼儿自发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
教师应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了解幼儿表面看似错误行为的真正目的,避免误解和伤害幼儿,保持他们永久的乐于探究身边数学现象的欲望。例如,当教师看到孩子把山楂摘掉后,不应指责他,应去了解他破坏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就会知道原来孩子不是破坏,只是想知道:山楂树妈妈结了那么多果实,可是它到底生了多少个小宝宝?是山楂树妈妈的宝宝多,还是樱桃树妈妈的宝宝多?这是幼儿自发的研究身边数学现象的行为,教师的理解可以保护幼儿善良的愿望,可以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继续进行。
3、让每一名幼儿在數学探索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例如:小班幼儿的按物点数的能力还很差,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小组活动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幼儿玩建筑游戏时,用积木搭建成功后就会请老师去看,去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表扬幼儿的同时,教师可以借机提出新的要求:“你能告诉我这座房子是用几块积木搭成的吗?”点数积木比点数珠子难得多,因为积木排列的不整齐,颜色也很杂,但因为这是在游戏中,所以孩子们很高兴地一遍遍地点数。有的孩子不会按顺序数,往往漏掉1—2块积木,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教会幼儿按从前到后顺序一块一块地数。幼儿掌握后可以提出新要求:“你还会搭什么?还可以怎样数数?让幼儿继续玩,而幼儿每次搭建的物体都不一样,所用的积木也是时多时少,数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可以从后往前数,可以从两头开始对称的数,可以数一个数拿掉一块积木,还可以数一块积木就往这块积木上放一个钮扣……不论幼儿用什么方法,只要数对了就会得到教师的肯定。在多次的按物点数活动中,幼儿都会有不同的发现,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物质环境
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即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索行动,幼儿又借助于对材料的直接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在幼儿探索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能既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又蕴含着教育目标的内容。简言之,材料的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幼儿需要通过探究和操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才能真正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基本关系,因此,教师要为幼儿的研究和发现铺路搭桥,一般应创设以下几个环节:
(一)使幼儿产生疑问,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例如:《帮我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1和许多”一课为幼儿提供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一只老虎被许多只凶狠的老狼包围了!老虎怎样才能逃脱呢?教师利用这一问题情景,利用幼儿各执一词的不同观点,利用幼儿关心老虎安危的心情,让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情景中去寻求答案。由此,自然的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主动的学习数学
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的“求异性”找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例如学习“等分”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几何图形的纸,探索同一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不同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最后引导幼儿把各种方法介绍给大家,总结出等分的规律。
(三)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必要的“台阶”或“支架”,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取得成功,体验其中乐趣,走向成功。
(四)鼓励并支持幼儿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上文提到的“1和许多”的数学教育活动,当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终于找到正确答案时,应不失时机的向幼儿提出:“生活中如果你1个人遇到许多坏人怎么办?”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了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数学知识对幼儿更为重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数学,将获取知识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由于幼儿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知识的获得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探索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
探索是人生重要的品格,也是必须的能力。涉过时间的长河,回头细看人类文明,无一例外不是人类主动探索的产物。没有探索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关于探索与数学的关系,《纲要》是这样阐述的:科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因此,承担培养明日栋梁的重担的教育必须成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哪些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关键因素呢?
(一)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有些行为不合乎成人的逻辑,但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例如:幼儿为了帮山楂树妈妈数数它到底有多少个孩子,而把未成熟的山楂摘了下来,被教师认为是破坏树木;幼儿为了探索青蛙的身高,而把青蛙抻得直直的,被教师认为是残忍……在类似情况下,教师基本看不到幼儿乐于探索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索所获得的有益经验,教师的反应是言语激烈、表情可怕,幼儿的反应是委屈、吃惊、哭泣。因此,若想创设有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数学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尊重和呵护幼儿的兴趣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幼儿做出的回答和解释会真诚的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而数学的抽象性恰恰缺乏引起幼儿兴趣的有利条件。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行为的真正目的,理解幼儿自发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
教师应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了解幼儿表面看似错误行为的真正目的,避免误解和伤害幼儿,保持他们永久的乐于探究身边数学现象的欲望。例如,当教师看到孩子把山楂摘掉后,不应指责他,应去了解他破坏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就会知道原来孩子不是破坏,只是想知道:山楂树妈妈结了那么多果实,可是它到底生了多少个小宝宝?是山楂树妈妈的宝宝多,还是樱桃树妈妈的宝宝多?这是幼儿自发的研究身边数学现象的行为,教师的理解可以保护幼儿善良的愿望,可以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继续进行。
3、让每一名幼儿在數学探索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例如:小班幼儿的按物点数的能力还很差,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小组活动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幼儿玩建筑游戏时,用积木搭建成功后就会请老师去看,去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表扬幼儿的同时,教师可以借机提出新的要求:“你能告诉我这座房子是用几块积木搭成的吗?”点数积木比点数珠子难得多,因为积木排列的不整齐,颜色也很杂,但因为这是在游戏中,所以孩子们很高兴地一遍遍地点数。有的孩子不会按顺序数,往往漏掉1—2块积木,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教会幼儿按从前到后顺序一块一块地数。幼儿掌握后可以提出新要求:“你还会搭什么?还可以怎样数数?让幼儿继续玩,而幼儿每次搭建的物体都不一样,所用的积木也是时多时少,数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可以从后往前数,可以从两头开始对称的数,可以数一个数拿掉一块积木,还可以数一块积木就往这块积木上放一个钮扣……不论幼儿用什么方法,只要数对了就会得到教师的肯定。在多次的按物点数活动中,幼儿都会有不同的发现,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物质环境
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即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索行动,幼儿又借助于对材料的直接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在幼儿探索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能既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又蕴含着教育目标的内容。简言之,材料的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幼儿需要通过探究和操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才能真正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基本关系,因此,教师要为幼儿的研究和发现铺路搭桥,一般应创设以下几个环节:
(一)使幼儿产生疑问,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例如:《帮我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1和许多”一课为幼儿提供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一只老虎被许多只凶狠的老狼包围了!老虎怎样才能逃脱呢?教师利用这一问题情景,利用幼儿各执一词的不同观点,利用幼儿关心老虎安危的心情,让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情景中去寻求答案。由此,自然的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
(二)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主动的学习数学
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的“求异性”找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例如学习“等分”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几何图形的纸,探索同一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不同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最后引导幼儿把各种方法介绍给大家,总结出等分的规律。
(三)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必要的“台阶”或“支架”,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幼儿取得成功,体验其中乐趣,走向成功。
(四)鼓励并支持幼儿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上文提到的“1和许多”的数学教育活动,当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终于找到正确答案时,应不失时机的向幼儿提出:“生活中如果你1个人遇到许多坏人怎么办?”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了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数学知识对幼儿更为重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数学,将获取知识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由于幼儿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知识的获得也就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