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学,拨动现代诗歌的“琴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n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诗歌展现出了中国五四至建国期间广阔的历史画卷以及此时代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中国近代史。尽管如此,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并不高,几乎所有的习作要求都会写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一条,然而诗歌恰是最能展现学生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文学体裁。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诗歌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之一,能够从音乐角度上展示现代诗歌的魅力。以下,笔者将从情境创设、情感渗透这两个角度来探索如何通过朗读来拨动现代诗歌的“琴弦”。
   一、身临其境,踏入诗中画
   创设情境是诗歌教学的常用手段,它以表演、电子图片、音频文件、影视资源等为具体载体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带领学生走进诗境。情境教学可包括创设问题情景、多媒体模拟情景以及真人模拟情境这三种类别。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朗读前,针对诗歌内容为学生设疑,鼓励学生在朗读时思考问题。在让学生朗读《黄河颂》一诗前,教师首先设置这样几个问题: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什么作用——将诗歌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摇篮即指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养育炎黄子孙;如何理解黄河“由南北两岸,伸出铁的臂膀”——铁的臂膀即支流,此处将黄河比喻成一位巨人;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以上问题均从诗的局部出发,这一问答环节完毕后,教师让学生开启第二轮阅读,并设置以下问题:《黄河颂》的语言特征——节奏明快,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该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是一首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借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当然,《黄河颂》中的问题并不止以上数个,教师除巧妙设疑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质疑,发现并解决更多新的问题。如此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以更为认真的态度去朗读诗歌,从而提高诗歌朗读效率。分多次进行朗读,并逐渐加大问题难度,能够令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二)多媒体模拟情境
   多媒体技术是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教学方法,为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带来新的契机。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课文场景,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黄河颂》的主体是黄河,通过朗读诗歌,学生感受到黄河川流不息、坚强伟大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但这一种感悟终究由文字而引发的浅层精神感悟,而多媒体模拟情景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与诗人更进一步的共鸣。例如,教师为学生于PPT上展示几幅黄河图片,从视觉角度来展现黄河的雄伟壮阔,或者本次课的PPT背景主题即可设置为黄河图片。另外,教师为学生播放关乎黄河的有声视频,例如《航拍中国》第二季的山西部分所拍攝的壶口瀑布波涛汹涌,气势雄浑,再配之背景音乐与精彩解说,感染力很强,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相信学生亦会有所感慨。教师还可告诉学生,黄河母亲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一碗河水半碗沙”,但事实上黄河也有清丽秀美的时候,于是教师为学生播放黄河上游水质清澈的山川视频,让学生见识别样风情的黄河母亲。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情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形成与原文情感更为贴切的感受,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良好视听效果与青少年审美心理相契合,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三)真人模拟情境
   真人模拟情境,即让学生通过表演、朗读等方式再现诗歌情景,对诗歌进行读者再创造。这样一种体验式教学,将学生带领到由其自身创造的诗歌意境,营造出快乐学习的氛围。
   真人情景模拟可从声与形两方面进行。关于声,教师先行播放《黄河颂》的课文朗读音频,然后让学生模仿音频中的语音语调朗读。朗读形式则是多样化的,可让学生自告奋勇单独朗诵,展现个人风采;也可以齐读或者分组分段朗读,更能展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关于形,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江浪游戏,所有同学先坐下,然后分批次顺序起立后坐下,以此模仿黄河波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大合唱》这首歌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唱起来充满激情,教师可组织学生学唱该首歌,作为《黄河颂》一课的拓展延伸。待下次语文课前,教师鼓励学生齐唱这一首歌,借此振奋精神,作为该堂语文课的华丽揭幕式。
   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个性化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且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对于课业较为繁重的初中生而言,还能起到释放学习压力的效果。
   二、情感渗透,感悟诗中意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基础学科,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成为语文教学任务之意。加之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尽早助其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对其进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积极意义。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能够带动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情感进行课文朗诵。那么如何在古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呢?
   (一)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其意便能富有感情的读,多读则能更知其意。泛泛而读缺乏营养,领会诗歌中心思想才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所在。
   在引导学生总结《黄河颂》这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时,教师如是设疑:“我们为什么要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学生答:“这是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份道德责任。”有的学生则回答得较为感性:“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帝国主义本就是不正义一方,我们应当勇敢与他们战斗,维护国家权益。”有的学生角度可能比较特殊:“黄河母亲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善待黄河,保护黄河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于以上答案,教师都予以鼓励,并告诉学生互相借鉴。    只有明晰诗歌中心思想以后,学生才能以更为贴切的情感、语速以及语调来朗读诗歌,而不是仅仅靠洪亮的声音和流利的语言,从而创造出属于读者的新的审美意境。
   (二)挖掘诗歌中的正能量精神
   初中语文课本选材多具备较高的精神境界,蕴含正能量精神。教师则应充分发挥其自身育人的职责,让这些由文字表达出的正能量,变成学生的实际行动。
   在引导学生感悟《黄河颂》这一篇课文的正能量情感时,教师如是设疑:“黄河身上有什么和中华民族相似的地方吗?”大部分学生可能回答:“自强不息”“勇敢坚强”“无私奉献”“勇于斗争”“忠于祖国”等答案。当然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出其不意:“我认为黄河母亲十分伟大,但是中华儿女还应该更加努力,保护好黄河母亲,还她干净清澈的面容。”教师可以如是引导:“咱们确实应该好好治理黄河、保护黄河,为黄河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之所以泥沙含量高,是因为她流经黄土高坡。但她带来的泥沙,也化为土地养育了一方人民。”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去朗读。
   一节课的情感引导或许效果有限,但若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正能量精神并将其传递给学生,学生便有可能在未来形成热爱祖国、努力奋斗的优良精神品质。
   (三)为学生提供朗读示范
   激情是可以传染的,当教师以十分的热情来教学时,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这份热情,并回馈以同样的学习热情。
   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前,教师先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恰当的语调语速流利地朗读两遍诗歌,配以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让学生折服于现代诗歌的音韵美与画面美以及情感美。学生见教师的朗读如此真切动人,自然也会产生创造美的心理。示范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朗读诗歌,但不必完全复制,鼓励学生对课文产生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然后以突出的个人特色来朗读课文,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部分教师或许认为让学生听朗读视频然后模仿就够了,但事实上,课堂需要老师也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温度以及感染力。
   总而言之,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占得一席之地,教师有必要充分挖掘出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在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價值观,进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嫘.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朗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24):6-7.
   [2]折向宏.针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探析[J].新课程,2020(32):40.
  彭世铖,云南省昆明市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式,因此,要针对小说这一特定文体对小说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确定,以《故乡》为例,根据小说的具体特征确定核心教学内容。通过对主问题这一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改善小说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散乱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意识。   一、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王荣生提出要依据文体体式以及具体学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先暂且不谈,本次阐述仅从文体体式着手。所谓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文言自读课的缺失,文言自读课上成教读课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大家似乎是“教学”习惯了,突然放手让学生“自读”,师生显得都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文言自读课呈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呢?下面,我将以两堂《马说》自读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让文言自读课活起来”这一课题说说我的思考与发现。   一、精编学习单,建立学习支架   学习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料。它
语文教师要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领悟生活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主张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其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重要观点,一直以来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命题。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这样阐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最直接的视角就是课文中的“我”(这个“我”有可能是显性的,也有可能是隐性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者的笔而进入课文。这种直觉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叩响课文解读的大门,但是有时候又会制约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引导的出发点就是学生解读课文的直觉性认识,而落脚点则是对课文解读
何为“高效课堂”?即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   何为“把手”?即有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现状,我认为这一“把手”就是挖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课堂的被动式学习对比来说的。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学生就像一个容器,主要以“听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一课中关于木兰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木兰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而对木兰的女儿情怀,要么一点不涉及,要么蜻蜓点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文本中除了写木兰备战、木兰征战这两个环节之外,其余的环节都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展开的,全文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女性形象。从《木兰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在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示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在孩子的内心,迸射出新鲜的血液,让传统文化的脉搏在孩子的生命中更有力、更持久。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每位教育者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策略和途径,彰显古诗词
《项链》是莫泊桑的名篇之一,在诸多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把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在小说主题和人物玛蒂尔德的研究上,而对小说人物之一路瓦栽先生常常被忽略。路瓦栽先生在我们读者和玛蒂尔德眼里似乎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同时在整篇文章中,单从字数这一点上来看,作者给予路瓦栽先生的笔墨与玛蒂尔德相比也少的可怜,作者似乎也在有意忽略他。我们不经要问,既然路瓦栽先生如此多余且被忽略,为什么作者不把他直接从文章中删除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体验才是创作的土壤,决定着写作的广度和深度。囿于乡村生活,与自然更亲密的相处、和劳动更密切的接触、对现实更真实的感知等生活体验恰是乡村学生的创作优势。由此衍生的丰富而最具感染力的写作素材真实地存在于他们的大脑深处,可惜受制于思维的壁垒。   一、活动缘起   基于上述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本文阐述了诵读的含义及其在文言学习中的作用,结合课堂改革背景,以《孙权劝学》为例设计“四读”课文,为诵读课堂提供三大教学策略:敢于“放”——以读促学、适时“收”——以评促读、“多”与“少”——七分研学,三分后教。   一、朗读?朗诵?诵读!   关于“诵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下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