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命题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重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在结合具体情境中较灵活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考命题要求中不难看出,学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复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一个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在复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在学业考试中收获成功.然而在复习时多数学生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往往导致复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科学复习的特点是知识面广,涉及内容多,也导致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科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传统的复习方式只会制约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幸在县初中科学“三多四层”有效复习设计的研讨会上得到专家的指点,再通过网络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笔者认为复习过程中结合“知识结构图”来帮助学生复习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知识结构图”是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图1).其制作主要围绕“知识结构”、“三维目标”、“导学思路”三个方面展开,它将课程的主题放于图的中央,以中心发散的形式添加内容,第一分支为主干知识,再进行二级、三级分支,为主干知识增加细节.知识结构图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本文介绍笔者在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复习的几点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
1不用扬鞭自奋蹄——知识结构图在预习过程中的应用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重,基本上没有预习的时间和习惯,这往往也是导致他们复习低效的原因之一.利用知识结构图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真正从学生内心驱动学生,收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并且能节省预习的时间,让预习更高效.
1.1认识知识结构图
由于学生以前对知识结构图认识不够系统,所以在施行初期,复习课上笔者先展示通过Inspiration软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如例1、图2),并对其进行分析拆解,让学生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并介绍知识结构图能把零碎的知识层次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其优点,乐于使用知识结构图进行预习,为将来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例1图2是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节内容时第一次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图”中的一部分.
1.2制作知识结构图
教师绘制知识结构图时可以借助Inspiration等相关软件,而学生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在纸上绘制.通过前期几次知识结构图的制作过程讲解,学生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布置他们在预习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制知识结构图.基本步骤如下:先通读将要复习的内容,确定主题,写在纸的中央位置;然后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分类,分出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并以发散的形式分布在主题的周围;最后逐级补充知识点,以及在连线上标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图.
虽然在绘制知识结构图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最终制作出来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但是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制作,学生可以初步理清教材的知识网络,明确自己的困惑,为下一步认真听课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也大有帮助.
2向青草更深处漫溯——知识结构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45分钟是利用“知识结构图”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环节,具体体现如下:
2.1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预习环节中学生已经初步完成知识结构图,然后交上来由老师进行批阅,对他们作品中出现的不足或错误进行一定的提示或修改,再选择几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好作品让他们在课堂进行展示,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图进行分析讲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完善;另外还可以选择较好的几组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中,这样能激发学生预习和渴求新知识的欲望.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展示过程,多数知识点的复习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讲解,教师只需要适时地加以补充,学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
2.2知识结构图帮学生提高记笔记的效率
传统的笔记通常是线性笔记,这样的笔记虽然条理清晰,但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1)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重要的内容应该由关键词来表达,而线性笔记中关键词往往被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中,使得大脑不易理解此类信息,记忆也就相对困难较大;(2)浪费时间较多.传统的复习笔记一般知识点覆盖全面,所记的东西多而杂,记录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听课;(3)不能有效刺激大脑.传统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作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和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利用知识结构图记笔记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例2在复习电学相关知识时,通过不断完善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知识结构图”(图3),此图也可以成为学生笔记的内容.
这样的笔记关键词突出,记录时只记关键词及它们的联系,能节省较多时间.另外,在使用的时候不需要在众多不相关的词汇中去找关键词,也能节省不少时间.知识结构图展示的是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能帮助加深记忆,并引领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用知识结构图记笔记除了能节省时间以外,还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做笔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的知识要点,并且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效益更加长久.
3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结构图在巩固练习中的应用 “宁可不讲,不可不练”,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理科复习的关键点就是练.那么怎样练才能真正高效呢?以往老师们总是喜欢搞“题海战术”,觉得多做一些总会好一些.“题海战术”固然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当前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常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即“知识能懂,不会解题”,其实就是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的一种表现.
通过“知识结构图”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的效率.在知识复习结束后,已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读完题目后把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在结构图上标出,这样就能很好地把知识和题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3上完复习研讨课,听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建议后,笔者再次修改了《质量守恒定律》复习的教学设计,归纳出以下知识结构图(图4).
在巩固环节给出如下练习:
(1)某有机物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C、H、OB.C、HC.C、OD.H、O
(2)某有机物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X 5O23CO2 4H2O,则X的化学式为;
(3)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1所示.
表1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3.02.06.80.8反应后质量(g)X2.004.0反应后,待测值X应为;
变式(1)该化学反应的类型为;
变式(2)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C∶A∶D=;
变式(3)若物质A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9∶16,则反应中A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
做题前首先由学生对给出的练习进行分析,概括出各题考查的知识点.如第一题考查“元素种类不变”;第二题考查“原子数量不变”;第三题考查“物质质量不变”、“物质质量比一定”等,并将题号标在知识结构图的对应位置,然后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解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做一道题其实就相当于做了许多相同知识点的题,而且相关理解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理解,即它已经纳入到了学生的经验系统中,成为已有经验的一部分,下次要再利用的时候会变得十分容易提取,达到以一抵多的效果.
形成习惯以后,学生对于大量的习题还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涉及重要知识点、自己掌握不理想的知识点相关习题要做,重复率较高、已经很熟练的知识点相关题可以不做,这样既节省了练习的时间,又提高了练习巩固的效果.
综上所述,“知识结构图”能很好地体现各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连成体,穿成串,结成网.应用知识结构图进行科学复习,从绘制知识结构图入手,改变学生主要依靠机械记忆等传统复习方式来学习科学的现状,能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实践,有许多收获:(1)复习过程中,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动手动脑多了.以前,总担心知识点遗漏,从而把可能会考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一罗列,并结合练习进行讲解,最终导致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反正老师要讲,自己不管不问,大大降低了复习效果.而现在,通过知识结构图进行复习,学生必须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老师成了组织者、引领者,这样也出现了更多的同学乐意上科学复习课的现象;(2)试卷、练习讲解时教师包办的现象少了,学生自主分析的机会多了.通过知识结构图进行习题讲解,学生首先要讲出解题所需的知识,然后讲解解题思路.这样的转变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对于知识迁移能力、解题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升;(3)课前收集习题现象少了,课后布置作业少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多了,减负增效的效果也达到了.
但是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惑:一是知识结构图虽然能清晰地反映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知识点的具体概念细节无法展示出来,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应用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农村初中学生总体差异较大,基础薄弱的同学不能很好地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再加上初次接触,部分同学也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全面推行难度较大.也许这些正是我们完善“知识结构图”复习法要努力的方向吧.
科学复习的特点是知识面广,涉及内容多,也导致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科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传统的复习方式只会制约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幸在县初中科学“三多四层”有效复习设计的研讨会上得到专家的指点,再通过网络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笔者认为复习过程中结合“知识结构图”来帮助学生复习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知识结构图”是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图1).其制作主要围绕“知识结构”、“三维目标”、“导学思路”三个方面展开,它将课程的主题放于图的中央,以中心发散的形式添加内容,第一分支为主干知识,再进行二级、三级分支,为主干知识增加细节.知识结构图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本文介绍笔者在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复习的几点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
1不用扬鞭自奋蹄——知识结构图在预习过程中的应用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重,基本上没有预习的时间和习惯,这往往也是导致他们复习低效的原因之一.利用知识结构图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真正从学生内心驱动学生,收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并且能节省预习的时间,让预习更高效.
1.1认识知识结构图
由于学生以前对知识结构图认识不够系统,所以在施行初期,复习课上笔者先展示通过Inspiration软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如例1、图2),并对其进行分析拆解,让学生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并介绍知识结构图能把零碎的知识层次化、系统化,让学生了解其优点,乐于使用知识结构图进行预习,为将来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例1图2是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节内容时第一次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图”中的一部分.
1.2制作知识结构图
教师绘制知识结构图时可以借助Inspiration等相关软件,而学生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在纸上绘制.通过前期几次知识结构图的制作过程讲解,学生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布置他们在预习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制知识结构图.基本步骤如下:先通读将要复习的内容,确定主题,写在纸的中央位置;然后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分类,分出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并以发散的形式分布在主题的周围;最后逐级补充知识点,以及在连线上标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图.
虽然在绘制知识结构图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最终制作出来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但是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制作,学生可以初步理清教材的知识网络,明确自己的困惑,为下一步认真听课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也大有帮助.
2向青草更深处漫溯——知识结构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45分钟是利用“知识结构图”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环节,具体体现如下:
2.1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预习环节中学生已经初步完成知识结构图,然后交上来由老师进行批阅,对他们作品中出现的不足或错误进行一定的提示或修改,再选择几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好作品让他们在课堂进行展示,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图进行分析讲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完善;另外还可以选择较好的几组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中,这样能激发学生预习和渴求新知识的欲望.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展示过程,多数知识点的复习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讲解,教师只需要适时地加以补充,学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
2.2知识结构图帮学生提高记笔记的效率
传统的笔记通常是线性笔记,这样的笔记虽然条理清晰,但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1)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重要的内容应该由关键词来表达,而线性笔记中关键词往往被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中,使得大脑不易理解此类信息,记忆也就相对困难较大;(2)浪费时间较多.传统的复习笔记一般知识点覆盖全面,所记的东西多而杂,记录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听课;(3)不能有效刺激大脑.传统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作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和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利用知识结构图记笔记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例2在复习电学相关知识时,通过不断完善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知识结构图”(图3),此图也可以成为学生笔记的内容.
这样的笔记关键词突出,记录时只记关键词及它们的联系,能节省较多时间.另外,在使用的时候不需要在众多不相关的词汇中去找关键词,也能节省不少时间.知识结构图展示的是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能帮助加深记忆,并引领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用知识结构图记笔记除了能节省时间以外,还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做笔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的知识要点,并且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效益更加长久.
3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结构图在巩固练习中的应用 “宁可不讲,不可不练”,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理科复习的关键点就是练.那么怎样练才能真正高效呢?以往老师们总是喜欢搞“题海战术”,觉得多做一些总会好一些.“题海战术”固然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当前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常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即“知识能懂,不会解题”,其实就是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的一种表现.
通过“知识结构图”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的效率.在知识复习结束后,已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读完题目后把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在结构图上标出,这样就能很好地把知识和题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3上完复习研讨课,听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建议后,笔者再次修改了《质量守恒定律》复习的教学设计,归纳出以下知识结构图(图4).
在巩固环节给出如下练习:
(1)某有机物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C、H、OB.C、HC.C、OD.H、O
(2)某有机物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X 5O23CO2 4H2O,则X的化学式为;
(3)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1所示.
表1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3.02.06.80.8反应后质量(g)X2.004.0反应后,待测值X应为;
变式(1)该化学反应的类型为;
变式(2)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C∶A∶D=;
变式(3)若物质A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9∶16,则反应中A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
做题前首先由学生对给出的练习进行分析,概括出各题考查的知识点.如第一题考查“元素种类不变”;第二题考查“原子数量不变”;第三题考查“物质质量不变”、“物质质量比一定”等,并将题号标在知识结构图的对应位置,然后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解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做一道题其实就相当于做了许多相同知识点的题,而且相关理解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理解,即它已经纳入到了学生的经验系统中,成为已有经验的一部分,下次要再利用的时候会变得十分容易提取,达到以一抵多的效果.
形成习惯以后,学生对于大量的习题还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涉及重要知识点、自己掌握不理想的知识点相关习题要做,重复率较高、已经很熟练的知识点相关题可以不做,这样既节省了练习的时间,又提高了练习巩固的效果.
综上所述,“知识结构图”能很好地体现各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连成体,穿成串,结成网.应用知识结构图进行科学复习,从绘制知识结构图入手,改变学生主要依靠机械记忆等传统复习方式来学习科学的现状,能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实践,有许多收获:(1)复习过程中,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动手动脑多了.以前,总担心知识点遗漏,从而把可能会考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一罗列,并结合练习进行讲解,最终导致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反正老师要讲,自己不管不问,大大降低了复习效果.而现在,通过知识结构图进行复习,学生必须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老师成了组织者、引领者,这样也出现了更多的同学乐意上科学复习课的现象;(2)试卷、练习讲解时教师包办的现象少了,学生自主分析的机会多了.通过知识结构图进行习题讲解,学生首先要讲出解题所需的知识,然后讲解解题思路.这样的转变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对于知识迁移能力、解题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升;(3)课前收集习题现象少了,课后布置作业少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多了,减负增效的效果也达到了.
但是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惑:一是知识结构图虽然能清晰地反映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知识点的具体概念细节无法展示出来,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应用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农村初中学生总体差异较大,基础薄弱的同学不能很好地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再加上初次接触,部分同学也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全面推行难度较大.也许这些正是我们完善“知识结构图”复习法要努力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