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实行差异性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自选式练习题,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信的意识
一个班上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为了让所有学生在40分钟内学有所得、练有所获,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采用自选式练习题方式。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信意识。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后,笔者设计了一组“练习超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练习完成。
★我能行:学校有8位运动员,每人需要买一套运动服。上衣每件125元,裤子每条75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可以这样算:?摇?摇?摇?摇?摇,也能这样算:?摇?摇?摇?摇?摇。我发现用符号表示:?摇?摇?摇?摇?摇,用字母表示:?摇?摇?摇?摇?摇。
★★露一手:下面算式哪些是正确的?错误请改正哦!
(1)35×(100+2)=35×100+2 (?摇?摇)
(2)125×(8+4)=125×8+125×4(?摇?摇)
(3)72×99+72=72×(99+1)(?摇?摇)
(4)45×28+72=45×(28+72)(?摇?摇)
(5)125×32=125×8+125×4(?摇?摇)
★★★爱挑战:王爷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图所示)。你能用巧妙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吗?
一星“我能行”题目是教材的基本要求,旨在让A程度学生(程度较差)“会站”。二星“露一手”题目难度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依据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认真辨析、准确使用,旨在让B程度学生(程度较好)“站稳”。三星“爱挑战”题目则难度较大,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这类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让C程度学生(程度优秀)“会跳”。这样有弹性的“超市作业”,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自主权利,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二、合作式练习题,伙伴共赢,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意识
歌德曾说:“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为了让班上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学有所获,我采取“构筑伙伴谋发展,促进合作图共赢”的措施。
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笔者精心设计了一道有趣的“分金条”的情境练习。
一个老财主留给3个儿子2根1分米长的金条,可3个儿子却争吵不休,认为“2÷3=0?郾666…”除不尽没法分。同学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看谁分得又对又巧?
学生立刻活跃了起来。小组交流后,三种程度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拿起学具(金灿灿的金条图片)饶有兴趣地分了起来。 A程度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以及已有的平均分的动手经验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共有2根金条,教师先让A程度学生介绍自己的分法,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接着请B程度学生介绍第2种分法。最后小组内再次交流第2种分法,要求:A程度学生说给C程度学生听,C程度学生听完要点拨,B程度学生互相说一说。很多时候,单单靠教师的讲解点拨,A程度学生和B程度学生不见得完全听懂,这就需要发挥C程度学生在小组内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对C程度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会做,而且要给同伴讲清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信息,最后取长补短,主动优化了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在“帮帮型练习”中,将 “黑板”变“白板”,“课堂”变“学堂”,“演员”变“导演”,“一言堂”变“百家鸣”,从而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尊重、关爱、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
三、生活式练习,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六年级教学过“比例”相关知识后,笔者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看操场右边的一棵大榕树,笔者提出问题:“这棵大榕树已经生长二十多年了,也不知它有多高,你们能估计它的高度吗?”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猜测的数字。笔者又问:“你们的数字都不一样,谁的最准确呢?”学生提出要测出大榕树的高度。可是怎么测量?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但是要从何量起呢?有人提议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再量绳子。可是如何上去?还有学生提出把树砍下来再量,可这也不是好办法。多数A、B程度的学生摇头不语,只有少数C程度的学生窃窃私语。C程度学生中的一位站在笔者身旁,说要比一比我们的身高,然后再比一比两人的身影的长度。笔者借机启发学生思考:“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身高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你们能想出测量树高的办法吗?”经过C程度学生解释说明,学生们一致认为:树的高度与它的影子也应该有同样的关系,可以按正比例方法解决。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测量出树影的长,并算出了大榕树的高度。
教师不断地创设能体现生活情境的练习,并抓住教学契机,用各种方式缓慢渗透。学生就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树立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练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传递者。而差异性练习是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名学生,还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力。只要教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视角,正确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去珍视他们,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去点亮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你会发现班上所有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奇妙的想法。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溪南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一、自选式练习题,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信的意识
一个班上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为了让所有学生在40分钟内学有所得、练有所获,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采用自选式练习题方式。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信意识。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后,笔者设计了一组“练习超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练习完成。
★我能行:学校有8位运动员,每人需要买一套运动服。上衣每件125元,裤子每条75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可以这样算:?摇?摇?摇?摇?摇,也能这样算:?摇?摇?摇?摇?摇。我发现用符号表示:?摇?摇?摇?摇?摇,用字母表示:?摇?摇?摇?摇?摇。
★★露一手:下面算式哪些是正确的?错误请改正哦!
(1)35×(100+2)=35×100+2 (?摇?摇)
(2)125×(8+4)=125×8+125×4(?摇?摇)
(3)72×99+72=72×(99+1)(?摇?摇)
(4)45×28+72=45×(28+72)(?摇?摇)
(5)125×32=125×8+125×4(?摇?摇)
★★★爱挑战:王爷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图所示)。你能用巧妙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吗?
一星“我能行”题目是教材的基本要求,旨在让A程度学生(程度较差)“会站”。二星“露一手”题目难度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依据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认真辨析、准确使用,旨在让B程度学生(程度较好)“站稳”。三星“爱挑战”题目则难度较大,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这类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让C程度学生(程度优秀)“会跳”。这样有弹性的“超市作业”,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自主权利,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二、合作式练习题,伙伴共赢,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意识
歌德曾说:“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为了让班上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学有所获,我采取“构筑伙伴谋发展,促进合作图共赢”的措施。
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笔者精心设计了一道有趣的“分金条”的情境练习。
一个老财主留给3个儿子2根1分米长的金条,可3个儿子却争吵不休,认为“2÷3=0?郾666…”除不尽没法分。同学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看谁分得又对又巧?
学生立刻活跃了起来。小组交流后,三种程度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拿起学具(金灿灿的金条图片)饶有兴趣地分了起来。 A程度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以及已有的平均分的动手经验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共有2根金条,教师先让A程度学生介绍自己的分法,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接着请B程度学生介绍第2种分法。最后小组内再次交流第2种分法,要求:A程度学生说给C程度学生听,C程度学生听完要点拨,B程度学生互相说一说。很多时候,单单靠教师的讲解点拨,A程度学生和B程度学生不见得完全听懂,这就需要发挥C程度学生在小组内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对C程度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会做,而且要给同伴讲清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信息,最后取长补短,主动优化了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在“帮帮型练习”中,将 “黑板”变“白板”,“课堂”变“学堂”,“演员”变“导演”,“一言堂”变“百家鸣”,从而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尊重、关爱、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
三、生活式练习,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六年级教学过“比例”相关知识后,笔者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看操场右边的一棵大榕树,笔者提出问题:“这棵大榕树已经生长二十多年了,也不知它有多高,你们能估计它的高度吗?”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猜测的数字。笔者又问:“你们的数字都不一样,谁的最准确呢?”学生提出要测出大榕树的高度。可是怎么测量?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但是要从何量起呢?有人提议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再量绳子。可是如何上去?还有学生提出把树砍下来再量,可这也不是好办法。多数A、B程度的学生摇头不语,只有少数C程度的学生窃窃私语。C程度学生中的一位站在笔者身旁,说要比一比我们的身高,然后再比一比两人的身影的长度。笔者借机启发学生思考:“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身高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你们能想出测量树高的办法吗?”经过C程度学生解释说明,学生们一致认为:树的高度与它的影子也应该有同样的关系,可以按正比例方法解决。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测量出树影的长,并算出了大榕树的高度。
教师不断地创设能体现生活情境的练习,并抓住教学契机,用各种方式缓慢渗透。学生就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树立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练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传递者。而差异性练习是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名学生,还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力。只要教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视角,正确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去珍视他们,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去点亮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你会发现班上所有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奇妙的想法。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溪南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