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复习课重要的是把平时学过的相对独立的各个知识点用再现、整理、归纳等方式串起来,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下面我就数学复习课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是复习课的内驱力
由于复习课都是旧知识,学生没有新鲜感,因此表现不像上新授课时那样积极、有激情,教学气氛往往比较沉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好一节复习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老师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1.创设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如果复习课只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自然不会受学生欢迎。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素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动画人物等都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资源。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小组竞赛。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是很强的,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竞赛。例如:争夺计算红旗手、数学擂台赛等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地、高兴地参与到复习中来。
3.利用数学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进入复习阶段,尤其是到了临考阶段,学生的压力大造成课堂气氛也很紧张。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数学小游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计算接龙游戏、爬数学云梯游戏等。这些小游戏虽然只是课堂中的小插曲,但是恰当地使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还能巩固数学知识,达到强化复习效果的目的。
4.采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复习阶段尤其要鼓舞士气,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有信心,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参与复习的欲望。
二、设计多样的练习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在于能否应用知识自觉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题,使知识的应用更具综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平均数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设计练习题,对平均数问题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剖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第一步:集体探究。根据学生期末的体检情况,我选择了其中一个小组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进行研究:①给学生时间充分观察统计表,讨论表中所反映的情况。②独立计算这一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讨论第三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1.54米和其中一位同学的身高1.54米的区别。③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推理:从我班第三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1.54米,能否推测我班全体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数据范围?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第三小组学生的身高在班级中具有典型性,推测班级全体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54米,进而推测我校六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也在1.54米左右。④告诉学生:我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54米,超出了河北农村同龄儿童平均身高的最高指数,达到了河北农村同龄儿童中平均身高的中等水平,由此推断我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让学生从中体会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第二步:根据学校气象小组同学测得的上周每天最高气温统计表,提出问题并解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上周的平均最高气温28℃”进行合理的推测和预测。由上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推测本市和周边城市上周的平均最高气温,预测本周乃至下周的平均最高气温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步:进行具体的平均数应用题练习。列举求平均数的各种应用题进行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切实掌握平均数的知识。
这样,从班级中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推测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以及全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引申到和同龄学生平均身高指数的比较,整个探究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有理有据的推理过程更是让学生的思维进入了空前活跃的状态,使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融为一体。
三、知识再现,唤起学生回忆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就是学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与习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唤起学生的回忆。
基础训练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但是,大部分教师都只围绕着课本总复习和一些事先编好的提纲进行复习,这样就不能够因材施教,也不能发挥复习课的实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编拟试题进行因材施教,在基础训练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
四、系统疏理,呈现知识联系
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达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的,这些显然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促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逐步趋于系统化。
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五、引导自主复习,注重“理”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与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引导学生对各自独创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同时,运用“比较”异同这一思维方式逐步构建相同的结果,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反思、辩论中寻求最佳结果。通过“存异—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得到充分发展,即达到“感悟—理解—升华”,促使学生从“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再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虽然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确和简捷的,也可能是繁琐错误和无序的,但他们这种别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独创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创新”行为。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知识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课上,比如我们经常让学生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进行知识梳理。然后在课上,孩子们可以对数学小报,数学日记进行展评,从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比如在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需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小老师授课制,由学生来当老师。
一、兴趣是复习课的内驱力
由于复习课都是旧知识,学生没有新鲜感,因此表现不像上新授课时那样积极、有激情,教学气氛往往比较沉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好一节复习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老师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1.创设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如果复习课只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自然不会受学生欢迎。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素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动画人物等都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资源。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小组竞赛。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是很强的,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竞赛。例如:争夺计算红旗手、数学擂台赛等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地、高兴地参与到复习中来。
3.利用数学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进入复习阶段,尤其是到了临考阶段,学生的压力大造成课堂气氛也很紧张。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数学小游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计算接龙游戏、爬数学云梯游戏等。这些小游戏虽然只是课堂中的小插曲,但是恰当地使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还能巩固数学知识,达到强化复习效果的目的。
4.采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复习阶段尤其要鼓舞士气,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有信心,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参与复习的欲望。
二、设计多样的练习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在于能否应用知识自觉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题,使知识的应用更具综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平均数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设计练习题,对平均数问题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剖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第一步:集体探究。根据学生期末的体检情况,我选择了其中一个小组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进行研究:①给学生时间充分观察统计表,讨论表中所反映的情况。②独立计算这一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讨论第三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1.54米和其中一位同学的身高1.54米的区别。③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推理:从我班第三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1.54米,能否推测我班全体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数据范围?让学生从观察到的第三小组学生的身高在班级中具有典型性,推测班级全体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54米,进而推测我校六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也在1.54米左右。④告诉学生:我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54米,超出了河北农村同龄儿童平均身高的最高指数,达到了河北农村同龄儿童中平均身高的中等水平,由此推断我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让学生从中体会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第二步:根据学校气象小组同学测得的上周每天最高气温统计表,提出问题并解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上周的平均最高气温28℃”进行合理的推测和预测。由上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推测本市和周边城市上周的平均最高气温,预测本周乃至下周的平均最高气温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步:进行具体的平均数应用题练习。列举求平均数的各种应用题进行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切实掌握平均数的知识。
这样,从班级中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推测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以及全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引申到和同龄学生平均身高指数的比较,整个探究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有理有据的推理过程更是让学生的思维进入了空前活跃的状态,使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融为一体。
三、知识再现,唤起学生回忆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就是学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与习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唤起学生的回忆。
基础训练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但是,大部分教师都只围绕着课本总复习和一些事先编好的提纲进行复习,这样就不能够因材施教,也不能发挥复习课的实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编拟试题进行因材施教,在基础训练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
四、系统疏理,呈现知识联系
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达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的,这些显然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促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逐步趋于系统化。
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五、引导自主复习,注重“理”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与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引导学生对各自独创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同时,运用“比较”异同这一思维方式逐步构建相同的结果,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反思、辩论中寻求最佳结果。通过“存异—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得到充分发展,即达到“感悟—理解—升华”,促使学生从“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再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虽然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确和简捷的,也可能是繁琐错误和无序的,但他们这种别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独创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创新”行为。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知识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课上,比如我们经常让学生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进行知识梳理。然后在课上,孩子们可以对数学小报,数学日记进行展评,从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比如在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需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小老师授课制,由学生来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