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结尾“五法”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它既能使文章增色添彩,又能使文章情理相生。如果结尾写得好,不仅使文章叙述完整,词意俱尽,而且有时还可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因此,认真研究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对于构思立意、锤词炼句都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写作中的常见的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呼应开头法
  
  呼应开头的结尾,是一种常用的结尾方法。它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上下连贯,首尾圆合,全文浑然一体。如,习作《我给妈妈过生日》开头写道:“每年我的生日,妈妈都要张罗着给我过,可她从来不把自己的生日当回事。妈妈生日快到了,我心里暗暗盘算着给妈妈张罗张罗,送她一个意外的惊喜。”结尾写道:“妈妈已经睡觉了,我却兴奋得难以入睡,这次给妈妈过生日做得挺成功的,确实如妈妈所讲的那样,我已经长大了,已经长大了!已经长大了的我,下次再做一件什么事让妈妈更开心呢?”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具体描述,再现了为妈妈过生日的温馨画面。这种前后呼应式的结尾,突出了为妈妈过生日这一中心,也表达了长大了的“我”对妈妈真情回报的心愿。
  
  二、卒章显旨法
  
  这种结尾方法是对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加以总结、归纳,使读者对全文的内容、立意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其结尾一定是在全文具体记叙、生动描写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总结。如,习作《把孝心献给父亲》描叙了一位父亲身处生活艰难处境仍苦苦支撑,努力把爱奉献给儿子的动人事迹,表现了“爱”这一人间真情。结尾写道:“噢,父亲,也许你的爱在母爱面前显得太深沉了。母亲健在时,我总认为你根本不关心我,然而,在失去了母亲的这一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完全不同于母爱的父爱。失去了孝敬母亲的机会,我一定要把双倍的孝心献给含辛茹苦养我的父亲。”结尾用抒情的笔调总结全文,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敬爱之情,同时也点明了题旨。
  卒章显志,也称为“篇末点题”。运用这种方法结尾,可以刷新文章的结构美,加强主旨的深刻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从而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又如,习作《我的第一次成功》开头写道:“成功总是甜蜜的,而我的第一次成功,却是甜蜜中带点苦涩。”结尾写道:“是啊,戒骄戒躁才能通向成功。这次比赛我虽在技艺上有了提高,而心理上却是一次失败。这失败正是我成功中的苦涩。”小作者慧眼看成功,聪眼看失败,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的支点,这就是“戒骄戒躁”。它既教育了自己,也教育了读者。点题点得既巧妙,又辩证,显示了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写作技巧的力度。
  
  三、启发联想法
  
  读完一篇文章,有的结尾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欲罢不能。即使一句话或者一个细节,都能使读者反复回味,产生丰富联想。这种能使读者再三品味、反复赏析的结尾方式,我们称之为“启发联想法”。其作用是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参与创作内容的再创作中去。这样结尾的显著特点是言已尽而意不尽,蕴涵丰富的弦外之音。如,某地竞赛作文《融……》,某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公共汽车内外的见闻,陆续到站的汽车、蜂拥而至的人群、呼喊的妇女和孩子……然而,就在此时,一位断臂的军人正竭力维持秩序。于是,小站安静了。人们排着队有序上车,在车厢内互相谦让座位。结尾写道:“不知车里人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车窗上的冰屑化了,成股的往下流淌……这里,作者用了喻义式启发联想结尾,把复杂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冰屑融化这一细节上,从而使冰雪融化蕴涵了较深的寓意:人们内心的“冰屑”——漠然、陌生、隔阂融化了,人与人之间陡然变得熟悉而亲近。作者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具体可感的细节之中,朦胧模糊而含蓄隽永,能激发读者无尽的思维,达到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四、抒情议论法
  
  抒情、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二者又相近相容。它是作者在记事、写人、绘景、状物之后,感情自然、真实的表达。抒情式议论感情饱满,语言珠落玉盘,最能激起作者的情思,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如,习作《美丽的草坪》描述了春、夏、秋、冬草坪的不同景观,突出表现了草坪对社会的奉献精神。结尾写道:“美丽的草坪,你真像画家笔下一块绚丽多彩的调色板,你真像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你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你让我体会出人生的美妙,我爱你!”这里,作者在描写了草坪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景色之后,以抒情收束全文。如果说四季变化的草坪是变化着的万花筒,那么绚丽多彩的人生就是妙不可言的“百草园”。
  
  五、意外结局法
  
  “意外结局法”是叙事类文章结尾的一种方法。所谓“意外”,就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这种方法常常是在文章即将结束时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随之戛然而止,从而让读者为之震动,进而深深回味。这种结尾技巧,在平淡的叙事中异峰突起,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思维空间,促使读者对上文的叙述重新认识,重新品味,进而明确上文叙述的存贮积累、铺张渲染都是为了这最后一瞬的迸发。如,习作《母爱》用大量篇幅叙述了年轻的妈妈对女儿秋怡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快六年级了,秋怡每天洗脸都是妈妈用热毛巾在她脸上抹了又抹。后来,她到县城读初中了。结尾写道:“一天,秋怡从学校打车回家,站在母亲跟前,流着眼泪说:‘妈,我不念书了,我要和你生活在一起,我要一辈子和你生活在一起。’原来秋怡到了学校,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甚至到食堂点菜也不知如何点才合适。此刻,秋怡的妈妈有点茫然,愣愣地注视着女儿,掉下了晶莹的泪珠……”这个结尾,如平地惊雷,让人猛吃一惊,继而回味深思,于是恍然大悟。我们不禁为文章的精心构思、巧妙的结局以及中心思想的深刻隽永和社会意义的深远而拍案叫绝。这篇文章的成功在于结局的意外,从而获得振聋发聩、一笔千钧的效果。
  当然,常见的结尾还有自然性结尾、引用式结尾等。总之,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实例,介绍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拓展视野,放飞理想都能起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甲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之一。生物实验能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得以亲自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等方面均有重大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备课时,生物教师会详细考虑主要的实验程序该如何引导、如何设计,自以为通过周密安排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的疏忽,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关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小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科学探究贯穿始终。这实际上既向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开放性教学的要求,又为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勾画了大致的方向。正是在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1.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  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是以物理学为知识背景,通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者不应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身心智力均处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德育,潜移默化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给学生灌输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突出表现。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
一、采取“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要使用他们掌握的所有外语知识和一切手段进行交流,以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目的。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列一个名单、猜一个谜、做一个游戏、进行一次简短采访、交流彼此的观点或经验,甚至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语法练习等。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新目标英语Go For it 《Unit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既刻画了春雨的轻灵,更暗喻了独特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无言的滋润,它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以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教学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随时会有超出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性资源。面对此,教师如何珍视并合理开发,真正让课堂教学演奏出灵动和谐的乐章呢?    一、平等对话,珍视节外生枝    在每一堂语文课前,教师对教材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中,如何点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敢于积极主动质疑问难,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据我所知,在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好些年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按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一讲到底,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思考、理解、感受原封不动复制给学生。虽然偶尔也设计一些问题,但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工具性的学科,应着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教师上课时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往往会出现台上津津有味、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此时,富有艺术性的设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学情,依本据标,适时设疑,才能更好地导达目标,使学生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一、根据学情,巧妙提问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
2015年,甘肃省将以新材料等8个领域为培育重点,将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作为首批扶持的骨干企业,打响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