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一、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1.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 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二、努力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1.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2. 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创新教学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于这一新数学教学理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或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
1. 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主动参与。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
2. 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互动总结。此方法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例如讲解“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时,教师就可较好地实施这一方法,如以下面的方式进行设计: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要学生们数一下各有多少钱,结果出现: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的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二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后报出共8.3元)教师设问:哪一位同学数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错,为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说出:“学生3既快又准,因为采用了分类计数。”
至此,教师点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
3. 结合生活实例,突出所学知识的运用。可采用这种方式:问题实例—分组研究—探索分析—归纳结论。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个结论作出积极的评价,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极力鼓励学生提问题,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给予答复,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上进的热情。
责任编辑 罗峰
一、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1.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 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二、努力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1.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2. 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创新教学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于这一新数学教学理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或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
1. 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主动参与。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
2. 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互动总结。此方法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例如讲解“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时,教师就可较好地实施这一方法,如以下面的方式进行设计: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要学生们数一下各有多少钱,结果出现: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的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二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后报出共8.3元)教师设问:哪一位同学数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错,为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说出:“学生3既快又准,因为采用了分类计数。”
至此,教师点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
3. 结合生活实例,突出所学知识的运用。可采用这种方式:问题实例—分组研究—探索分析—归纳结论。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个结论作出积极的评价,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极力鼓励学生提问题,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给予答复,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上进的热情。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