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和果树》非常规教学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可以采用更生动,或者让学生更心动的方式来进行.一课的非常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多多.rn一、课前交流“故事”rn是二年级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结果一事无成.
其他文献
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从仿作到创作这一过程呢?我想结合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从三方面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 读、说、写结合,从模仿句式开始    低年级,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说完整通顺的句子,即引导学生学会有条不紊地“说”和“写”句子。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文本规范的句式进行内化迁移。例如《沉香救母》一文,作者以“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数万年前,喉咙里混乱的嗓音被伟大的人类祖先赋予了特定的意义,由此诞生了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可行;数千年前,一位离家的人希望同乡能帮他带回家书,由此诞生了信,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呢?    一、让教学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重视朗读。翻开教师们的备课笔记,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写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不说每个年级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也不说每篇课文对朗读的要求不同,学生们从刚入学到六年级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2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读后使人心旷神怡.如何才能让这部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对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我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课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情境体会课文内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观照全文,探究课文的旨意  在弄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进一步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引导学生思考上面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领会课文是围绕缺水这条主线来写的,截取了几个不同横断面来加以具体描述,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既是各自不同的场景,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最后一段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凝聚了作者对刘老师全部的情感,是心灵深处迸发出的最强音。笔者紧扣这句话,一咏三叹,层层剥笋,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内在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思。  一、 激情导入,感悟“思念”,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紧扣“思念”一词,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朗读,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  【教学片段一】  师
新中国建立之初,雷锋精神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种时代精神.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新中国的富强而奋斗.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物质水平进一步改善.艰苦奋斗
一、 复习旧知,整体把握  1. 朗读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盼望、又惊又喜  2. 课件映示两幅图:一幅是王大伯剪枝图,一幅是桃园丰收图。如果选用刚才的词语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词语?如果选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标点?(问号和感叹号)  3. 扣住“标点”,寻找线索。  (1) 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小作者疑问和感叹的句子。  (2)
一、 情景导入,导读文本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你们见过樟树吗?谁来说说你对樟树的了解?   2. 那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 品悟重点,体会樟树特点  1. 品读第4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外形美。  (1) 这段话共几句话?分别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
一、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指着讲台和课桌上摆放的师生自带的各种水果)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许多水果朋友。看,它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长着一副副妩媚的面庞。猜一猜李老师平时最爱吃什么水果?我不直接说出水果的名字,但是你们可以向我提问,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提问呢?  生:老师,你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形状啊?  师:它弯弯的。  生:你喜欢的水果是什么颜色?  师:成熟时是黄色的。  生: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