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最后一段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凝聚了作者对刘老师全部的情感,是心灵深处迸发出的最强音。笔者紧扣这句话,一咏三叹,层层剥笋,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内在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思。
  一、 激情导入,感悟“思念”,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紧扣“思念”一词,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朗读,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
  【教学片段一】
  师:文章写得细腻感人,每一句话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出示:最后一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
  师:是啊,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呀,有太多太多的思念。谁再来读?(又一生读)
  师:多么深情的呼唤啊!一个残疾的老师究竟有何魅力,竟让作者如此难忘,如此深深地思念?为何作者在不见刘老师近三十年后要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 品悟细节,体验“思念”,一咏三叹情渐浓
  课文选取了刘老师工作、生活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三个事例写得生动、细腻、感人,其中很多细节描写值得我们一品再品,细细玩味。教学这三个事例时,我先让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画出拨动心弦的细节,并在文章空白处写出阅读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从“笑谈腿疾”这个事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我从刘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这段话读出了一个乐观的刘老师。刘老师用一个故事笑着谈了自己的腿疾,说明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个残疾人。
  生:我从这段话的一个“笑”字读出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刘老师。一般残疾人都不愿意提起自己的残疾,可刘老师不仅不避讳,还笑着谈自己的腿疾。
  师:你紧紧扣住人物的神态描写——一个“笑”字,谈了自己的感受。
  生:听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故事,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笑,因为这个故事很有趣。但是,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就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刘老师的腿毕竟是残疾了,他们很同情刘老师。刘老师腿残疾了还这么幽默乐观,所以同学们更尊敬刘老师了。
  师: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生读)
  师:身体残疾,却还那样地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难怪作者三十年后还发自内心地呼唤——(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每当想起刘老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身影,这种思念之情和尊敬之情就愈加浓厚。读了“写板书”这一段,你被什么打动了呢?
  生:我被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打动了,刘老师腿有残疾,可板书时的动作却那么潇洒,我真是太佩服他了。
  师:(课件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透过这四个“转”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刘老师对教学工作非常负责。
  生:我从这四个“转”字,看到了一位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刘老师。
  师:是啊,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刘老师生命的舞蹈啊!这样的旋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所以作者30年后还深情地呼唤——(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最令作者难忘的还是刘老师在春风中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在第7~9自然段中,你又被哪些细节打动了呢?
  生:我感受到刘老师非常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因为他能亲手制作风筝。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可见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
  生:我读了“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这句话,我被刘老师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他虽然腿有残疾,但他渴望自由,渴望亲手将风筝放上天空。
  生:我读了这句话:“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我被刘老师的顽强不屈、坚强自信的品质打动了。
  生:是啊,他笑着,叫着,蹦跳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他感觉自己很有力量。
  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
  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放飞自己的理想,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难怪作者近30年后还发自肺腑地呼唤——(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 品味心声,升华“思念”,含英咀华余韵长
  最后两段,是作者从心底里对刘老师的呼唤,直接表达了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思念。我联系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何作者在不见刘老师近30年后要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
  【教学片段三】
  师: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著、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是近30年啊!(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
  生: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人生的理想。
  师:什么理想?
  生: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师:是啊,刘老师用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染、影响了每一个学生,从而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可是,苏叔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曾经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当时有很多的人受不了屈辱与折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苏叔阳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在苏叔阳的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谁的影子?
  生:在苏叔阳身上,我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因为苏叔阳像刘老师一样面对“文革”中所受的屈辱和折磨。
  师:在苏叔阳的人生中,不仅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还遭受了癌症病魔的折磨。(课件映示:自1993年患癌症以来,苏叔阳先后多次手术。1994年,他因为胃癌切除了部分胃,2001年因为肺癌切除了左肺,2004年又切除了脾脏,可苏叔阳在69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每次去医院,苏叔阳都不是说去看病,而是说“看老朋来了”。)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苏叔阳和刘老师一样幽默乐观,顽强地面对病魔面对困难。
  师:是啊,在苏叔阳身上我们分明再次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同学们,课上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苏叔阳为什么要在离开刘老师近30年后还要写下这篇文章,你明白了吗?
  生:因为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苏叔阳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所以苏叔阳要写这篇文章怀念刘老师。
  生:刘老师是苏叔阳永远的精神支柱,所以作者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对老师的思念与感恩。
  师:近30年了呀!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至此,学生已经7次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每一次诵读学生都有新的感受;多一次诵读,学生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就更深一层;多一次诵读,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就更贴近一步,直至学完全文后情感的自然升华。我想,此时课堂上学生们的心中也会升腾起乐观开朗、自信顽强、热爱生活的“风筝”了吧。
  (作者单位:仪征市育才小学)
其他文献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汉字的同时,讲一下造字方法,对深入理解字义和掌握书写规律会有很大益处。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下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在识字教学中丰富文化内涵的几点尝试。  一、 汉字是美丽的画。“艳”:左为“丰”,右为“色”。叫人不禁联想到“红紫芳菲”“橙黄橘绿”“万紫千红”,这是一幅颜色丰富、绚丽多姿的画面!“湾”:左为“水”,右为“弯”。看着它,总会让我想起家乡那条弯弯的小河,清澈湛蓝,一望无垠的稻
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经常看见我的哥哥握着一支又粗又大、蘸满墨汁的毛笔在纸上不停地写呀写的,每天从不间断。那时的我还不 I remember when I was still young, I often s
为了让学生爱上习作,在习作中找到乐趣,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增强习作自信和兴趣    要克服学生习作恐惧心理,教师必须在学生持之以恒的积累中培养自信。指导学生积累的过程是异常艰苦的,教师要率先垂范,与学生一起阅读背诵;课堂教学语言更要准确精炼优美,富于哲理。这样,学生才愿意跟着教师学写习作。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推荐课本配发的课外读本。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还
汉字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集中表现,汉字的发展见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不仅蕴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而且其特殊构造在美学上自成一体,形成了恒久流传的书法艺术
一、 融情入境的现场习作,使学生的体验更直观    在习作教学中,我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学校、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适时地安排现场习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如在春风习习、桃红柳绿的四月,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孔望山春游,我为同学们拟定了这样的观察提纲:① 观察的对象——摩崖石刻、圆雕石象、孔子望海像及周围的景色;② 观察的内容:位置、大小、样子、特点、颜色;③ 观察的方法——先确
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从仿作到创作这一过程呢?我想结合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从三方面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 读、说、写结合,从模仿句式开始    低年级,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说完整通顺的句子,即引导学生学会有条不紊地“说”和“写”句子。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文本规范的句式进行内化迁移。例如《沉香救母》一文,作者以“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数万年前,喉咙里混乱的嗓音被伟大的人类祖先赋予了特定的意义,由此诞生了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可行;数千年前,一位离家的人希望同乡能帮他带回家书,由此诞生了信,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呢?    一、让教学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重视朗读。翻开教师们的备课笔记,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写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不说每个年级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也不说每篇课文对朗读的要求不同,学生们从刚入学到六年级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2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读后使人心旷神怡.如何才能让这部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对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我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课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情境体会课文内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观照全文,探究课文的旨意  在弄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进一步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引导学生思考上面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领会课文是围绕缺水这条主线来写的,截取了几个不同横断面来加以具体描述,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既是各自不同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