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把目光盯住单篇课文设计、展开教学是有局限性的,如若统整几篇或整单元课文展开“模块”教学未尝不是一条好的选择。
一、“模块”教学理念
“模块”,是指完成特定功能的单元、部件或者子程序,这本是一个信息科学的概念,引用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小学语文“模块教学”的理念应该厘定如下:
1.整体教学观的树立。一个“模块”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一个个具体的点:整体预习、初读课、精读课、拓展提升总结课……整体设计中的每一个点都应该表现出系统张力。统筹安排后的整体设计既承前也启后,与系统中其他点的组合发挥出超越自身强大的整体力量。如六下第七单元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四篇课文,可以组成“师恩难忘”教学“模块”,从人物形象着手,在“模块”阅读中丰富教师这一形象,并且引导学生展开比较,进而在内涵层面得到巩固和提高。
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立足于单元整体,将视线向两头延伸,以“模块”教学的理念审视教材,就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个个教学点在整合中找到位置。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虽然所写人物涉及古今中外,但他们之间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教师的形象”。这样,线索清了,方向感有了,教学因为“模块”的整体推进简洁高效;因为注重课文的内在关联而重点突出。课文对于学生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整体地驶入了学生精神世界,充实着学生的精神生活。
2.从课内到课外。“模块”教学充分挖掘文本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模块”的建构,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以课外阅读教材为桥梁,使之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逐步形成优势互补。
二、“模块”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理论支撑,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1.预习课。依据单元自学提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主要为:认读生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熟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尝试概括课文大意,列出文章提纲;完成提纲要求的字、词、句、篇基本训练;以及相关的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感受文中的重点段落。
2.反馈课。一般以一课时为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小组学习报告单”。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反馈,教师检查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感知水平、朗读能力及资料整理等情况,并让各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研究的重点,展开下一步的教学。
3.研读课。这是整个“模块”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但是由于文本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横向”与“纵向”的实施策略。所谓“横向”是针对存在明显主题的“模块”来谈的,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切入文本展开教学,可以打通教材的界限,组成新的文本展开教学,达到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纵向”则是针对单篇课文间无明显共同主题或主题存在差异的“模块”来实施的,更多的是强调整体的思考与关照,具体课文教学时,仍以篇为单位承前继后展开教学。
4.拓展提升总结课。一般以一课时拓展与本“模块”相关而值得补充阅读的文本,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单元主题活动课。具体可作如下设计:其一,讨论本单元学习所得:①本单元学习得到的启示;②在以前所学课文里有没有其他教师形象;③课外阅读中你的收获;其二、设计手抄报,先在内容上筹划,可以从这样几块组织:刊首语、故事与启迪、尊师的名言警句、单元学习心语。再根据内容进行版面设计并完成。
回观以上教学流程,我们不妨再思考: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笔者认为: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落实了语文教学本体目标。语文教育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你可以感觉并不是知识的告诉,它需要在语言的触摸中、形象的感受中、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地从心底溢出。所以,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既是人文熏陶的前提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必须夯实的本体目标。
但是,“模块教学”在实施中也需要注意:①要以单元的高度把握整组教材。组成“模块”前首先要钻研文本,再有机组合新的文本。②要确定整体教学目标。组成“模块”后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篇文章的目标相加,教者在备课时就应该心中有数,重点达成什么目标。③要找准局部教学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应该是“模块”教学遵循的理念,尤其是组成“模块”时要合理取舍。④要理顺“模块”内容之间关系。善于寻找“模块”中课文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创造或寻找文本间的链接点。⑤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要有学生的阅读视角,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方式。
(作者单位: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
一、“模块”教学理念
“模块”,是指完成特定功能的单元、部件或者子程序,这本是一个信息科学的概念,引用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小学语文“模块教学”的理念应该厘定如下:
1.整体教学观的树立。一个“模块”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一个个具体的点:整体预习、初读课、精读课、拓展提升总结课……整体设计中的每一个点都应该表现出系统张力。统筹安排后的整体设计既承前也启后,与系统中其他点的组合发挥出超越自身强大的整体力量。如六下第七单元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四篇课文,可以组成“师恩难忘”教学“模块”,从人物形象着手,在“模块”阅读中丰富教师这一形象,并且引导学生展开比较,进而在内涵层面得到巩固和提高。
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立足于单元整体,将视线向两头延伸,以“模块”教学的理念审视教材,就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个个教学点在整合中找到位置。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虽然所写人物涉及古今中外,但他们之间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教师的形象”。这样,线索清了,方向感有了,教学因为“模块”的整体推进简洁高效;因为注重课文的内在关联而重点突出。课文对于学生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整体地驶入了学生精神世界,充实着学生的精神生活。
2.从课内到课外。“模块”教学充分挖掘文本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模块”的建构,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以课外阅读教材为桥梁,使之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逐步形成优势互补。
二、“模块”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理论支撑,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1.预习课。依据单元自学提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主要为:认读生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熟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尝试概括课文大意,列出文章提纲;完成提纲要求的字、词、句、篇基本训练;以及相关的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感受文中的重点段落。
2.反馈课。一般以一课时为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小组学习报告单”。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反馈,教师检查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感知水平、朗读能力及资料整理等情况,并让各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研究的重点,展开下一步的教学。
3.研读课。这是整个“模块”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但是由于文本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横向”与“纵向”的实施策略。所谓“横向”是针对存在明显主题的“模块”来谈的,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切入文本展开教学,可以打通教材的界限,组成新的文本展开教学,达到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纵向”则是针对单篇课文间无明显共同主题或主题存在差异的“模块”来实施的,更多的是强调整体的思考与关照,具体课文教学时,仍以篇为单位承前继后展开教学。
4.拓展提升总结课。一般以一课时拓展与本“模块”相关而值得补充阅读的文本,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单元主题活动课。具体可作如下设计:其一,讨论本单元学习所得:①本单元学习得到的启示;②在以前所学课文里有没有其他教师形象;③课外阅读中你的收获;其二、设计手抄报,先在内容上筹划,可以从这样几块组织:刊首语、故事与启迪、尊师的名言警句、单元学习心语。再根据内容进行版面设计并完成。
回观以上教学流程,我们不妨再思考: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笔者认为: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落实了语文教学本体目标。语文教育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你可以感觉并不是知识的告诉,它需要在语言的触摸中、形象的感受中、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地从心底溢出。所以,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既是人文熏陶的前提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必须夯实的本体目标。
但是,“模块教学”在实施中也需要注意:①要以单元的高度把握整组教材。组成“模块”前首先要钻研文本,再有机组合新的文本。②要确定整体教学目标。组成“模块”后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篇文章的目标相加,教者在备课时就应该心中有数,重点达成什么目标。③要找准局部教学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应该是“模块”教学遵循的理念,尤其是组成“模块”时要合理取舍。④要理顺“模块”内容之间关系。善于寻找“模块”中课文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创造或寻找文本间的链接点。⑤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要有学生的阅读视角,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方式。
(作者单位: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