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作为校长,要着眼于抓好学校管理工作,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前景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阻力。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涌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学校管理工作者。但是,许多学校在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的效益还不高,如何构建高效合理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工作计划种类较多,难以执行
学校计划目标应该结合实际,措施应该得力,实施方案应该周全。但是,有些学校计划随意性较强,脱离学校工作的实际。作为学校只在乎有没有计划,计划种类全不全,而不在乎可行不可行。更有甚者,极少数学校出现补写计划的现象,计划不是制订在工作之前,而是制订在工作之后。这些学校开展工作时,只能被动应付,很难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学校制度齐全,难以落实
多数学校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制度汇编。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奖罚不到位,领导们对某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态度暧昧,致使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建设的目的仍然是应付检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3.教育评估不尽科学
教学评估存在几种不良现象:一是评估只看结果,轻视过程。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评估,会造成学校的管理失去过程控制,从而会使学校管理背离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二是评估注重材料,不注重实际工作,此种现象滋长弄虚作假之风,出现评估前补材料、造档案,评估时要什么材料就有什么材料。三是评估注重学生成绩,不注重综合因素。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教师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审,学生成绩的排名占了很大比重,对于一些薄弱学校,甚至是一票否决,这也不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4.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使构建和谐校园面临严峻考验
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解决当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利于克服较普遍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积弊,使少数南郭先生不能滥竽充数,是对大多数尽职尽责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与积极性的保护。但是,客观上由于不少学校教职工数和职数超编,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教职工工资差距比较大,主观上是多年来教师岗位的思维定式,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对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带来相当困难,甚至于出现校内人际关系的恶化,上下关系对立。对构建和谐校园不能说不是一种挑战与考验。
5.民主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学校管理存在两种认识上的偏向:一是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理,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这样校长在行使权力时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使学校上管理气氛僵化,学校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压制。另一种认识认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学校管理的好与坏,学校办得成功与失败,其荣誉与责任都由校长一个人承担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一切都可随和,工作被动应付。这两种偏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甚至贻误学校工作。
二、学校管理需要突出的两个关键点,处理好四种关系
1.两个关键点
(1)确定目标:学校要根据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经验、任职资格和所教学科以及学生基础,制定出经过本人努力能够达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个确定的目标不但要让学校领导感到准确、可行,而且要让任课教师觉得切实可以实现,其他教师也认可。兑现目标:这是质量目标管理的关键,它既是教学激励机制的体现,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每到期末,学校可根据确立的目标进行检查,考核教师们是否实现目标,学校以绩效工资等形式兑现目标。
(2)人文与情感管理。实践证明,一个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的整体发展。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优秀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如果教师没有幸福感,没有成就感,没有教书育人的激情,如果教师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烦躁与不满中,他们会带给学生什么?因此,校长在管理中应首先树立“教师第一”的人本理念,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充分信任教师,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
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还应积极实施“情感协调”管理新模式。所谓“情感协调”管理模式是指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对学校的运作借助广大师生的共同情感趋向,形成情感共鸣,对学校的奋斗目标产生共识,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合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让教师创造性地劳动,校长首先要创造性地管理,也就是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教师的主动探索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2.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学校推行“制度管理”十分必要,并适当赋予“人文管理”,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课题。校长不论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都应给予教师积极的发展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发挥本体作用。校长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鼓励教师对统一的教材标准进行重组与整合,引导教师在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上下功夫,把文本形式的课程、教材转化为活泼生动的师生双主体互动过程和情景。
(3)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在“活化”教材上下功夫。在堂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解读,就会缺乏一个支撑点。对文本的一次解读,就是体验语言、感悟语言的一次经历。理解文本,便能从言语深处挖掘其内在的魅力,从而获得更深的人生体验。课外的实践与辅导也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4)处理好个人实力与集体合力的关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个人的备课,有助于教师个人深入思考教材整合、教学方法等。集体备课则有助于发挥集体智慧,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研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校长独到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的根本,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对学校管理活动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总观点,它对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的教育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因此,校长应该经常对学校管理进行探究、反思和追问,不断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地位,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尊重和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全新的学校管理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一、初中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工作计划种类较多,难以执行
学校计划目标应该结合实际,措施应该得力,实施方案应该周全。但是,有些学校计划随意性较强,脱离学校工作的实际。作为学校只在乎有没有计划,计划种类全不全,而不在乎可行不可行。更有甚者,极少数学校出现补写计划的现象,计划不是制订在工作之前,而是制订在工作之后。这些学校开展工作时,只能被动应付,很难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学校制度齐全,难以落实
多数学校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制度汇编。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奖罚不到位,领导们对某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态度暧昧,致使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建设的目的仍然是应付检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3.教育评估不尽科学
教学评估存在几种不良现象:一是评估只看结果,轻视过程。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评估,会造成学校的管理失去过程控制,从而会使学校管理背离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二是评估注重材料,不注重实际工作,此种现象滋长弄虚作假之风,出现评估前补材料、造档案,评估时要什么材料就有什么材料。三是评估注重学生成绩,不注重综合因素。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教师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审,学生成绩的排名占了很大比重,对于一些薄弱学校,甚至是一票否决,这也不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4.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使构建和谐校园面临严峻考验
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解决当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利于克服较普遍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积弊,使少数南郭先生不能滥竽充数,是对大多数尽职尽责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与积极性的保护。但是,客观上由于不少学校教职工数和职数超编,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教职工工资差距比较大,主观上是多年来教师岗位的思维定式,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对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带来相当困难,甚至于出现校内人际关系的恶化,上下关系对立。对构建和谐校园不能说不是一种挑战与考验。
5.民主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学校管理存在两种认识上的偏向:一是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理,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这样校长在行使权力时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使学校上管理气氛僵化,学校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压制。另一种认识认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学校管理的好与坏,学校办得成功与失败,其荣誉与责任都由校长一个人承担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一切都可随和,工作被动应付。这两种偏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甚至贻误学校工作。
二、学校管理需要突出的两个关键点,处理好四种关系
1.两个关键点
(1)确定目标:学校要根据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经验、任职资格和所教学科以及学生基础,制定出经过本人努力能够达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个确定的目标不但要让学校领导感到准确、可行,而且要让任课教师觉得切实可以实现,其他教师也认可。兑现目标:这是质量目标管理的关键,它既是教学激励机制的体现,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每到期末,学校可根据确立的目标进行检查,考核教师们是否实现目标,学校以绩效工资等形式兑现目标。
(2)人文与情感管理。实践证明,一个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的整体发展。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优秀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如果教师没有幸福感,没有成就感,没有教书育人的激情,如果教师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烦躁与不满中,他们会带给学生什么?因此,校长在管理中应首先树立“教师第一”的人本理念,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充分信任教师,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
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还应积极实施“情感协调”管理新模式。所谓“情感协调”管理模式是指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对学校的运作借助广大师生的共同情感趋向,形成情感共鸣,对学校的奋斗目标产生共识,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合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让教师创造性地劳动,校长首先要创造性地管理,也就是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教师的主动探索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2.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学校推行“制度管理”十分必要,并适当赋予“人文管理”,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课题。校长不论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都应给予教师积极的发展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发挥本体作用。校长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鼓励教师对统一的教材标准进行重组与整合,引导教师在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上下功夫,把文本形式的课程、教材转化为活泼生动的师生双主体互动过程和情景。
(3)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在“活化”教材上下功夫。在堂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解读,就会缺乏一个支撑点。对文本的一次解读,就是体验语言、感悟语言的一次经历。理解文本,便能从言语深处挖掘其内在的魅力,从而获得更深的人生体验。课外的实践与辅导也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4)处理好个人实力与集体合力的关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个人的备课,有助于教师个人深入思考教材整合、教学方法等。集体备课则有助于发挥集体智慧,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研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校长独到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的根本,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对学校管理活动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总观点,它对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的教育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因此,校长应该经常对学校管理进行探究、反思和追问,不断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地位,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尊重和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全新的学校管理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