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液体对容器的压强”实验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教改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能够研制出“制作工艺简单、学生操作方便、显示现象明显”和“说理一目了然”的教具:不仅要显示出液体对容器能够产生压强,而且更能证明:液体对容器能够压强的决定因素和无关因素;同时还要依据物理知识结构、设计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过程,那么,就一定能够展现“液体对容器压强”教学的新亮点。
  必须指出:在常见的课文里,都是用容器底或侧壁上“凸出的橡皮膜”,来说明液体对容器能够产生压强。根据“力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原因”,凸出的橡皮膜只是直观地表明液体对容器能够产生压力!故在教学中还必须通过分析以后再指出:橡皮膜的凸出程度,可以间接地表征容器所受压强的大小。
  一、探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实验
  把26个塑料药瓶A瓶底钻约8mm孔,用废自行车内胎剪的橡皮圈给瓶底扎牢一块薄胶膜;瓶里装满水后塞紧插有约8mm粗的短玻璃管的胶塞:把一个2.5L大饮料瓶和26个500ml小饮料瓶,均截割成约12cm高的水杯、小水杯称B杯,并将杯底均钻约8mm孔,加胶垫后都紧固一个发动全校师生收集的自行车废气门嘴子。
  教师先演示:用长约 4cm乳胶管,连通A瓶胶塞上的短玻璃管和大水杯底的气门嘴子,向大水杯里加满水让学生观察:A瓶底的胶膜略有凸出。经过分析后表明(以下不再提示“经过分析后”):水对容器底能够产生压强,但一大杯水对A瓶底产生的压强并不明显。
  撤掉大水杯师生共同做实验:把长约50cm的乳胶管,接在B杯底的气门嘴子上,向B杯里加满水,当胶管口有水流出时(这能表示排出了胶管里的空气),将胶管接到A瓶的短玻璃管上,再往B杯里加满水后慢慢举高它、即逐渐增大B杯与A瓶之间的竖直距离,结果:A瓶底的胶膜凸出程度随之增大,当B杯举到最高处时,B杯里的水几乎全都流进A瓶底的胶膜泡里,此时学生大为惊奇!这就生动地表明了: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是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却跟水重、体积和容器的大小或形状等均无关系!调查表明,这个实验能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要让学生不断地改变A瓶瓶底胶膜朝向四面八方,能够显示出水对容器各个方向均能产生压強,进而突破了“液体对容器压强”的教学难点,其效果甚佳!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实验
  有三种不同新版课文里,编写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原理涉及到流速、压强、射程、下落高度和时间5个物理量,既超出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又不属于流体静力学范畴。从图中可以发现:最下孔的射程不是最远的!据此在教学中不能引用!我们用52个同规格柱状的洗洁精瓶、改制成26 个长塑料筒,中间接缝处用塑料胶密封、或用透明胶带多缠几层就不能漏水。在长筒的侧壁上等距离地钻三个间距约8cm、直径约4mm孔,再用穿鞋带用的“五眼”,铆牢三个发动全校师生收集的、直径约 3cm废金属香脂盒、或规则的金属瓶盖,盒与筒壁之间要加2层胶垫防漏;在最低的香脂盒侧边,焊牢一根能够指示该盒上橡皮膜凸出程度的粗铜导线当作指针,然后使用橡皮圈,给三个金属盒蒙上松紧度相同的薄胶膜。
  该探究是学生随教师一块做实验:
  ⑴把长筒直立在空水槽里先装半筒水,通过观察胶膜形状的变化和分析(下同)能够说明:水对长筒的下部侧壁产生了压强,且水越深对侧壁的压强越大。调节好指针尖刚好触到最低盒上的胶膜:
  ⑵当长筒逐渐倾斜、但筒里的水并没有外溢时:
  结果:指针尖跟胶膜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胶膜的凸出程度越来越小。
  说明:水对容器壁的压强,只跟水深有关,而跟筒里的水重和体积等无关(教师借机再次强化“深度”:“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液体内部被研究的某点之间的竖直距离;深度是从液面竖直向下测量的”)。
  ⑶向直立的长筒里逐渐加满水时:
  结果:胶膜的凸出程度随之增大,指针尖给胶膜压出一个小凹窝。
  说明:水对容器壁的压强,随着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大。并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个胶膜的凸出程度后再回答: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重新调节好指针尖刚好触到胶膜:
  ⑷问:此时假设长筒的直径能够变粗或变细、但长筒里水深保持不变时(例如:向长筒里缓慢地插进一个露露铁饮料盒,长筒里的水流进水槽里一些,相当于筒径变细):
  结果:指针尖仍然刚好触到胶膜、胶膜的凸出程度不变。
  说明:当水深一定时,水对容器壁的压强不变;再次证明:水对容器壁的压强只跟水深有关,而跟容器里的水重和体积等均无关(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反复地強调上述一再被实验证明的事实,才能纠正学生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
  ⑸把长筒里的水倒出甩净、加满浓盐水时:
  结果:胶膜的凸出程度变大、指针尖给胶膜压出一个小凹窝。
  说明: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当深度一定时,密度大的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大。
  ⑹教师做演示:把长筒里的浓盐水倒出甩净、缓慢地加满工业酒精时:
  结果:胶膜的凸出程度明显变小、指针尖跟胶膜之间出现约2mm的间隙。
  说明:当深度一定时,密度小的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小。
  至此学生自然就会总结出下列结论: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能产生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深度一定时,密度大(小)的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
  ②决定液体对容器压强的物理量有: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无关因素有:液重、体积和容器的形状等。再给出顺口溜:液体压强看“两度”,“深度”“密度”要记住:不看容器啥形状,液重、体积全排除!以上谬误难免,敬请各位师长斧正。
其他文献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知识信息的主动性获得的需要和不断创新。本人从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出发,建构体验、点评、改进、评价四位一体的课堂框架,让
【摘要】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是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为志趣。那么,就能将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研究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是
当前历史教科书使用不同版本,教师如何利用教科书进行教学,如何克服教科书的局限,实现各种教学资源整合,本文就此探讨整合教学资源原则和方法,诸如利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各版
自制教具,收集有关材料,设计、开展代用品实验是化学教师解决化学药品、仪器短缺而采取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代用品实验的开展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收集、开发生活中的代用
期刊
教师教平行班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学效果有不同;不同的教师讲同一内容的课,听后感觉也会不同,这是值得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虽然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的内因上。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挖掘物理发展史中哥白尼、爱因斯坦、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苏教版小学三年
期刊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仍存在着“四不”现象,我们应克服教学理念不新、教学方法不实、应变能力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小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