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评定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凭借古今中外经典而又规范的文本材料,瞄准“语感”这一目标,对学生着力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能力 感情朗读 鉴赏品味
一、引言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条件,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效果,直接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学家吕叔湘又谆谆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1.通过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读”则是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文章读上几十遍乃至上百遍,句段中的含义自然会显现、被领会。当然,语感也会在有意与无意的训练之中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当前,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雕琢、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是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凭借。这些名篇佳作在语言内涵上具有着深刻性、含蓄性等特点,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着规律性、技巧性的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都含情,一人一物皆有义,它们是美的载体、情的依托。感情朗读的过程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把缄默的书面语言变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并融入自己情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借助感情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感情朗读,可以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借助感情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记忆力,让学生感知并享受语言中蕴含的无限情趣,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迅速提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适合感情朗读。诗词教学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经典诗词韵律鲜明、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尤其适合朗读和背诵。无论是文言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都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以期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拉近学生对文本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有声有色的范读,也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的音像视频,把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示范完毕后让学生模仿朗读,而后再进行感情朗读或朗诵。教材中选编的童话、寓言、神话、课本剧等体裁的阅读教学也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这些纯文学的样式更适合朗读,而且可以读出不少花样,读出显著效果。朗读这些体裁的文章应进入的基本的境界或达到的基本要求便是“绘声绘色”,进入了这种境界或达到了这种要求,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相应的提高。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吟诵、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就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番话阐述了吟诵的意义、技巧与要求——叶老先生倡导的是一种享受性的、无心理负担的吟诵,是一种沉浸于自然状态的吟诵。为了能够引领学生步入叶老先生所期望的读书境界,以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喜爱,帮助学生积淀语感,教师应着力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吟诵一些优秀的篇章或其中精彩的段落;同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自我陶醉的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实践证明,通过吟诵、熟读成诵这种方式,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并把它们化为有声语言,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就会大幅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迅速增强。
2.通过推敲揣摩、鉴赏品味,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感训练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富有鲜活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用心揣摩、品味,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内涵与作用,进而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手法,不断地激活并升华语感。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同一意思若运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表达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相去甚远;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与情味。
阅读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感受的语言文字的魅力,笔者常常运比较阅读法、语境探究法、变换句型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中感悟不同词语或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譬如,执教《泸沟桥烽火》一文,笔者便抓住如下两个句子,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表示的不同情感: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通过品味、欣赏,学生领会到这两句话同样是写军事行动,但在用词上大有讲究。A句用来描写敌人的词语带有鄙视、唾弃的色彩,从“偷偷地”、“ 摸来”可以体会出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而B句用来描写我国守军的词语则带有表扬、贊美的色彩,从“悄悄地”、“进发”可以体会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评定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凭借古今中外经典而又规范的文本材料,瞄准“语感”训练这一目标,对学生着力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旅途上,愉悦地享受着语感阳光的照耀,带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步入多姿多彩的语文殿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能力 感情朗读 鉴赏品味
一、引言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条件,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效果,直接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学家吕叔湘又谆谆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1.通过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读”则是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文章读上几十遍乃至上百遍,句段中的含义自然会显现、被领会。当然,语感也会在有意与无意的训练之中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当前,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雕琢、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是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凭借。这些名篇佳作在语言内涵上具有着深刻性、含蓄性等特点,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着规律性、技巧性的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都含情,一人一物皆有义,它们是美的载体、情的依托。感情朗读的过程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把缄默的书面语言变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并融入自己情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借助感情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感情朗读,可以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借助感情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记忆力,让学生感知并享受语言中蕴含的无限情趣,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迅速提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适合感情朗读。诗词教学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经典诗词韵律鲜明、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尤其适合朗读和背诵。无论是文言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都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以期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拉近学生对文本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有声有色的范读,也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的音像视频,把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示范完毕后让学生模仿朗读,而后再进行感情朗读或朗诵。教材中选编的童话、寓言、神话、课本剧等体裁的阅读教学也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这些纯文学的样式更适合朗读,而且可以读出不少花样,读出显著效果。朗读这些体裁的文章应进入的基本的境界或达到的基本要求便是“绘声绘色”,进入了这种境界或达到了这种要求,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相应的提高。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吟诵、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就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番话阐述了吟诵的意义、技巧与要求——叶老先生倡导的是一种享受性的、无心理负担的吟诵,是一种沉浸于自然状态的吟诵。为了能够引领学生步入叶老先生所期望的读书境界,以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喜爱,帮助学生积淀语感,教师应着力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吟诵一些优秀的篇章或其中精彩的段落;同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自我陶醉的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实践证明,通过吟诵、熟读成诵这种方式,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并把它们化为有声语言,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就会大幅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迅速增强。
2.通过推敲揣摩、鉴赏品味,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感训练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富有鲜活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用心揣摩、品味,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内涵与作用,进而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手法,不断地激活并升华语感。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同一意思若运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表达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相去甚远;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与情味。
阅读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感受的语言文字的魅力,笔者常常运比较阅读法、语境探究法、变换句型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中感悟不同词语或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譬如,执教《泸沟桥烽火》一文,笔者便抓住如下两个句子,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表示的不同情感: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通过品味、欣赏,学生领会到这两句话同样是写军事行动,但在用词上大有讲究。A句用来描写敌人的词语带有鄙视、唾弃的色彩,从“偷偷地”、“ 摸来”可以体会出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而B句用来描写我国守军的词语则带有表扬、贊美的色彩,从“悄悄地”、“进发”可以体会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评定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凭借古今中外经典而又规范的文本材料,瞄准“语感”训练这一目标,对学生着力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旅途上,愉悦地享受着语感阳光的照耀,带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步入多姿多彩的语文殿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