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列举了两种课堂模式:模式一,10分钟复习提纲与方法总结、15分钟练习、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评;模式二,5分钟复习提纲、15分钟练习、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评、5分钟方法总结。这两种课堂模式仅仅是顺序不一样,模式一是先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再练习;模式二是先练习,再总结方法。经过多次的实践,发现模式一的短期效果比较好,而模式二的长期效果比较明显。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从课堂效果看
  笔者首先在两个班级作了调查,两个班级学生平时的成绩相当,其中模式一的统计结果:全班50人,5道题目中,第一题全对,第二题错3人,第三题错28人,第四题错15人,模式二的统计结果:全班50人,5道题目中,第一题全对,第二题错10人,第三题错38人,第四题错16人,仅从人数看,可以看出模式一的结果比模式二的结果要好,特别是第二题、第三题,因为模式一先介绍了方法,所以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能够提取前面介绍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完成的情况自然要比模式二好,而模式二,虽然错误率比较高,但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笔者仔细研究了他们的解题过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导致了结果的多样化,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解题结果,因为没有现成方法的限制,所以学生会考虑的更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解题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学生难免在练习中会出现解题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错误,有些题目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艰深的、破碎的、粗陋的,这是由学生特定的学习阶段和特定的学习水平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学生才需要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归纳,在一次次的失误中总结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从而形成最终的解题方法。
  从课堂安排看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起点低的题目,但是题目太简单,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激情,如果题目难度太大,学生受挫感太强,也容易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所以题目安排要循序渐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上面的题目,在第一题时,学生感觉比较容易,第二题稍微设置点障碍,需要动脑筋,让他不至于掉以轻心,这时第三题如果还是这样,学生就容易失去解题的激情,所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大难度,让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着,这时,如果先告诉解题方法,学生考虑问题就有了依赖,就会从前面的解题方法中去提取,但是,有必要给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以及一些该记住的公式,让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少走弯路,储备充足的知识,而解题方法,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实践,切不可越俎代庖,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不仅教师的题目安排要合理,课堂中,学生的活动也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如果先告诉方法,小组讨论的重点就是在老师介绍的几个方法里寻找,如果不告诉方法,就有可能就会创新出更好的方法,但是,内容不能太难,太难学生找不到解题思路,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小组的学习热情,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解题的正确率得到提高,其次,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评,解题方法又得到提高,出现了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学习过程,比如,上面的第三题,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在画图形,有的在图形的基础上建立坐标系,有的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向量,利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有的还在讨论其它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这道题目错误率高的原因不是在学生解题方法上,而是很多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导致的错误。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两种模式中,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内容,但是模式一是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的方法,毕竟不是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得出,所以尽管模式一的课堂效果好,但是禁不住长时间的考验,在以后的练习中,当出现一些新的题型的时候,模式二就占了优势。
  从学生发展看
  模式一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但是因为有了教师预先的解题方法,学生容易形成思维上的定式,形成前摄抑制,导致在最后的综合题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突破,所以容易出现仅仅平时发挥好的现象,而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思维习惯,解决一些新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题目。模式二恰恰是一个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记忆是最深刻的,沃夫甘·冯·歌德说:如果孩子的成长凭借自身的本性,那么得到的就是天才。教学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更应该坚持模式二的教学,即合理的安排知识与方法运用顺序。
  现成的教育有拔苗助长的趋势,喜欢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出现越来越多会模仿的,没有个性的思维,吃一堑,长一智,虽然节奏慢了,误区多了,但是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取得最后的成功,更加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能够在繁忙、烦躁的氛围下,静下心来,更加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中学)
其他文献
最近举行的观摩课活动,是笔者所在学校在教研层面的一件大事,也是教师们借以互相学习、观摩的良好机会。本来,笔者想请组内其他同事来承担本次七年级语文观摩课任务,因为笔者没有到 山东省昌乐县的学校听过课,所有的学习都是道听途说,怕砸了场子。因此就让学校把自己安排到了最后。  两个特别有价值的问题  在听其他老师的课时,笔者就不断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听了昌乐于老师讲课后,于老师和本校教师的交流,深受启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实施中的一个基本理念。然而在数学课堂实践中,问题的设计,或重复单调,与教学内容脱节,缺少必要性;或难易无度,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实用性;或语意晦涩,阻碍学生理解,缺乏通俗性;或空泛表面,限制学生深入思考,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培养众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而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知识和生产力层面,还需要确保他们有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  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热情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完成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笔者认为教
近几年,在“学程导航”教育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退居幕后,他们把舞台交给学生,把交流、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希望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让孩子获得提高,这和新课标所指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空间观念不强,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在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地将空间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化难为易,补充丰富几何图形的内涵,实现图形与实物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优化知识推导过程  在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双写文章的妙手呢?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对作文教学有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勉。作文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基本知识的高度概括,学生作文的主要缺点是语句欠流畅,文理不顺,内容平淡,没有思想性,以上“症结”在于他们阅读能力差,阅读面太窄,造成知识贫乏,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残余,学生只限于书本知识,只靠一堂语文课是不可能的。可以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活动课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得到普及,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为化学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分析总结,并直接实践体验为基本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它能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化学科学素质和一定化学科技制作能力及探究创新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