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分享
苏教版第十册《习作三》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具体的要求是能按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可以是体育竞赛,可以是学习竞赛,等等。
针对这一习作要求,考虑到学生初次涉及新闻报道的写作,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写作题材,就会难上加难。于是,我在习作前就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近阶段学校开展的一些竞赛活动,如:奥数擂台赛、“妈妈,您辛苦了!”三八妇女节征文比赛等。在与学生回顾的同时,我又考虑到这些活动可能一部分学生印象不深刻,写起来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态,或者充其量是依样画葫芦之作。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在一次习作中收益更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体现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我就在习作前有意识地组织各类语文学习竞赛。如围绕某一主题的小报制作竞赛,而且这个主题也要尽可能体现自己在近阶段的学习成果。如根据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制作科普知识方面的小报;根据自己近阶段的课外阅读情况,可以制作关于“书香伴我成长”的读书专题小报……我还结合我校新教育实验课题“小学古诗词经典诵读”开展了“清明赛诗会”。赛诗会分四轮进行:第一轮是“漫步四季的古诗园”;第二轮是“徜徉色彩斑斓的古诗园”;第三轮是“走进咏月思乡的古诗园”;第四轮是“走进趣味数字古诗园”。我还将全班学生分成男队和女队,并且事先作了布置,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的形式让同学们有了取胜的愿望,于是大多数同学回家背得不亦乐乎。比赛整整进行了三天,共计三个多小时,累计背了三百多首诗。这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因为中年级开展竞赛时学生仅仅背了三十多首。这次比赛,前三轮男生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直领先于女队,且男生人数比女生少5名。在关键的第四轮,女生紧追不舍,终于以两首之差反超了男生。比赛中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人忍俊不禁:顺利背诵时的眉开眼笑;山穷水尽时的捶胸顿足;柳暗花明时的长吁一叹;最后失利时的无可奈何……
孩子们在比赛中展示了各自的风采,比出了干劲,比出了水平,也懂得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规则。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习作三》的教学,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因为孩子们有了最新最近最真切的体验,一个个好词佳句、一篇篇佳作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理性思考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布鲁纳说:“使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写作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学生感情自然真实的流露,如果在作文训练中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则不但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以来追求能做一位“巧妇”,并引导学生去得到习作的“米”,让他们都能煮出最香的“饭”。由此,让孩子们在习作中得到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
从《习作三》这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创新了作文教学的设计,将习作指导寓于语文实践活动中,优化了作文教学的过程,很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有效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次习作指导,功夫下在了课外,真正让学生享受了语文学习的过程。
(一)巧妙开发教材中的习作题源
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可供师生不断开采的宝藏。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吸收的写作内容已经很丰富了,接下来就需要把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整合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写作题源。
运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面对教材时,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来挖掘其潜在的内涵和价值,用心打造,赋予其新的生命,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拓展写作材料的途径。在学写新闻报道这个案例中,我充分利用了《练习三》中语文与生活中的练习,并设计了男女生辩论赛的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丰富语言。我组织学生根据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开展科技小报设计制作比赛,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课外去搜集相关资料,拓展了学习空间,开阔了学习视野,汲取了更多的科学知识。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写新闻报道储备了素材。这种有意识的前导写作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写作,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
(二)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习作因素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激发写作兴趣关键是要培养感知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组织开展有创意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以“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写,才能写出好文章。在本案例中,我在习作之前组织开展了“清明赛诗会”,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真切体验了比赛过程的团结、活泼、紧张氛围,而且让孩子们从经典诵读中吸收了传统文化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了打下了一定的底色。最让我窃喜的是孩子们希望下一次的比赛早点到来,因为男孩子们为屈居第二还不服气呢。我被孩子们这种学习的热情感动着。我想,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能让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我想下一次的诗会一定是“相约在夏季”。
就这样,孩子们像辛勤的小蜜蜂在阅读中采蜜,在写作中酿蜜。
语文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如果能成为学生登高的人梯,那将是我们人生最幸福的事。我们坚信,只要勤于探索,勇于改革,精心设计,大胆实践,就会达到“教师轻轻松松教语文,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的教育境界。在新教育实验的春风里,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迎来明媚灿烂的春天。
苏教版第十册《习作三》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具体的要求是能按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可以是体育竞赛,可以是学习竞赛,等等。
针对这一习作要求,考虑到学生初次涉及新闻报道的写作,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写作题材,就会难上加难。于是,我在习作前就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近阶段学校开展的一些竞赛活动,如:奥数擂台赛、“妈妈,您辛苦了!”三八妇女节征文比赛等。在与学生回顾的同时,我又考虑到这些活动可能一部分学生印象不深刻,写起来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态,或者充其量是依样画葫芦之作。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在一次习作中收益更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体现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我就在习作前有意识地组织各类语文学习竞赛。如围绕某一主题的小报制作竞赛,而且这个主题也要尽可能体现自己在近阶段的学习成果。如根据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制作科普知识方面的小报;根据自己近阶段的课外阅读情况,可以制作关于“书香伴我成长”的读书专题小报……我还结合我校新教育实验课题“小学古诗词经典诵读”开展了“清明赛诗会”。赛诗会分四轮进行:第一轮是“漫步四季的古诗园”;第二轮是“徜徉色彩斑斓的古诗园”;第三轮是“走进咏月思乡的古诗园”;第四轮是“走进趣味数字古诗园”。我还将全班学生分成男队和女队,并且事先作了布置,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的形式让同学们有了取胜的愿望,于是大多数同学回家背得不亦乐乎。比赛整整进行了三天,共计三个多小时,累计背了三百多首诗。这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因为中年级开展竞赛时学生仅仅背了三十多首。这次比赛,前三轮男生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直领先于女队,且男生人数比女生少5名。在关键的第四轮,女生紧追不舍,终于以两首之差反超了男生。比赛中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人忍俊不禁:顺利背诵时的眉开眼笑;山穷水尽时的捶胸顿足;柳暗花明时的长吁一叹;最后失利时的无可奈何……
孩子们在比赛中展示了各自的风采,比出了干劲,比出了水平,也懂得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规则。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习作三》的教学,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因为孩子们有了最新最近最真切的体验,一个个好词佳句、一篇篇佳作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理性思考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布鲁纳说:“使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写作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学生感情自然真实的流露,如果在作文训练中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则不但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以来追求能做一位“巧妇”,并引导学生去得到习作的“米”,让他们都能煮出最香的“饭”。由此,让孩子们在习作中得到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
从《习作三》这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创新了作文教学的设计,将习作指导寓于语文实践活动中,优化了作文教学的过程,很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有效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次习作指导,功夫下在了课外,真正让学生享受了语文学习的过程。
(一)巧妙开发教材中的习作题源
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可供师生不断开采的宝藏。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吸收的写作内容已经很丰富了,接下来就需要把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整合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写作题源。
运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面对教材时,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来挖掘其潜在的内涵和价值,用心打造,赋予其新的生命,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拓展写作材料的途径。在学写新闻报道这个案例中,我充分利用了《练习三》中语文与生活中的练习,并设计了男女生辩论赛的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丰富语言。我组织学生根据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开展科技小报设计制作比赛,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课外去搜集相关资料,拓展了学习空间,开阔了学习视野,汲取了更多的科学知识。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写新闻报道储备了素材。这种有意识的前导写作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写作,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
(二)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习作因素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激发写作兴趣关键是要培养感知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组织开展有创意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以“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写,才能写出好文章。在本案例中,我在习作之前组织开展了“清明赛诗会”,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真切体验了比赛过程的团结、活泼、紧张氛围,而且让孩子们从经典诵读中吸收了传统文化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了打下了一定的底色。最让我窃喜的是孩子们希望下一次的比赛早点到来,因为男孩子们为屈居第二还不服气呢。我被孩子们这种学习的热情感动着。我想,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能让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我想下一次的诗会一定是“相约在夏季”。
就这样,孩子们像辛勤的小蜜蜂在阅读中采蜜,在写作中酿蜜。
语文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如果能成为学生登高的人梯,那将是我们人生最幸福的事。我们坚信,只要勤于探索,勇于改革,精心设计,大胆实践,就会达到“教师轻轻松松教语文,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的教育境界。在新教育实验的春风里,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迎来明媚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