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浅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打开学生创新意识的大门。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事物、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新颖、灵活、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报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让他们任意选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看看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依然是3的倍数。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学生急于探究,创新意识悄然萌发。
二、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是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过程,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给每个小组发几张边长1cm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分别求出长5cm宽2cm和长4cm宽3cm 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各小组在长方形中摆满小正方形,得出了长方形面积。此时,又让学生分别求出长6cm宽3cm和长7cm宽5cm的两个长方形面积。有学生叫道:“这小正方形不够。”教师笑着说:“我也没有了,就靠你们自己想办法了。”经过讨论后,学生终于找到方法,他们只沿着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摆小正方形,然后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自我超越、自我创造,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升华。
三、组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在互相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创新的灵感不断涌现。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出示“5+5+4+5+5”,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有的小组想出:“(1)5×4+4;(2)5×5-1;(3)4×6或6×4”。笔者惊讶地问,你们怎么一下子想出这么多种方法。一个学生说:“一开始我们就想到了用5×4+4,后来同桌想到了5×5-1。他是把4看作5,这样得数就多1,所以要减去1。于是我灵机一动:把5看成4,这样得数就少4,正好再加一个4,就是6个4。接着又有同学想到了把4变成4个1,分别加在5上,这样就有4个6。”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习惯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教学中,常常有学生提出问题来。如在教学“小数与分数互化”时,有学生提出:“三分之一等于0.333……三分之二等于0.666……按这个规律,三分之三就是0.999……而不是1了”。学生们都感到很惊奇,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提出:“书上讲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不够准确,应该在前面加上同一个圆。” 在教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有学生提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的问题。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渐渐养成了。
五、反馈评价,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反馈评价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发现多种解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见解,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路程”时,出示一题,“小明家离学校600米,小红家离学校300米,他们两人家相距多少米”。笔者先让学生独立做。有学生得出:600米加300米等于900米。笔者问他怎么想的,他画出线段图,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小明家和小红家在学校两侧,并且在一条直线上,不是相距900米吗?”这时笔者问:“还有不同意见吗?”一学生说:“也可能小红家、小明家在学校的同一边,这样他们两人的家相距是600米减去300米等于300米。”笔者继续问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几分钟过后,一个学生激动地叫起来:“还有一种!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形成一个三角形,他们两家的距离就不确定啦!但是,他们两家距离应该大于300米而小于900米。”笔者为学生们的精彩发言激动不已。是的,孩子的创造潜能是无穷的,就看教师们怎样去挖掘它。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开发区学洲小学)
责任编辑:刘林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打开学生创新意识的大门。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事物、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新颖、灵活、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报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让他们任意选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看看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依然是3的倍数。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学生急于探究,创新意识悄然萌发。
二、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是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过程,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给每个小组发几张边长1cm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分别求出长5cm宽2cm和长4cm宽3cm 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各小组在长方形中摆满小正方形,得出了长方形面积。此时,又让学生分别求出长6cm宽3cm和长7cm宽5cm的两个长方形面积。有学生叫道:“这小正方形不够。”教师笑着说:“我也没有了,就靠你们自己想办法了。”经过讨论后,学生终于找到方法,他们只沿着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摆小正方形,然后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自我超越、自我创造,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升华。
三、组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在互相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创新的灵感不断涌现。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出示“5+5+4+5+5”,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有的小组想出:“(1)5×4+4;(2)5×5-1;(3)4×6或6×4”。笔者惊讶地问,你们怎么一下子想出这么多种方法。一个学生说:“一开始我们就想到了用5×4+4,后来同桌想到了5×5-1。他是把4看作5,这样得数就多1,所以要减去1。于是我灵机一动:把5看成4,这样得数就少4,正好再加一个4,就是6个4。接着又有同学想到了把4变成4个1,分别加在5上,这样就有4个6。”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习惯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教学中,常常有学生提出问题来。如在教学“小数与分数互化”时,有学生提出:“三分之一等于0.333……三分之二等于0.666……按这个规律,三分之三就是0.999……而不是1了”。学生们都感到很惊奇,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提出:“书上讲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不够准确,应该在前面加上同一个圆。” 在教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有学生提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的问题。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渐渐养成了。
五、反馈评价,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反馈评价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发现多种解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见解,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路程”时,出示一题,“小明家离学校600米,小红家离学校300米,他们两人家相距多少米”。笔者先让学生独立做。有学生得出:600米加300米等于900米。笔者问他怎么想的,他画出线段图,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小明家和小红家在学校两侧,并且在一条直线上,不是相距900米吗?”这时笔者问:“还有不同意见吗?”一学生说:“也可能小红家、小明家在学校的同一边,这样他们两人的家相距是600米减去300米等于300米。”笔者继续问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几分钟过后,一个学生激动地叫起来:“还有一种!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形成一个三角形,他们两家的距离就不确定啦!但是,他们两家距离应该大于300米而小于900米。”笔者为学生们的精彩发言激动不已。是的,孩子的创造潜能是无穷的,就看教师们怎样去挖掘它。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开发区学洲小学)
责任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