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现场资源” 促进有效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现场资源”,是指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有一些内容表面上看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没有直接联系,但只要教师用心感受,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闪光点、生成点、转折点、链接点。教师通过挖掘、开发、引申、利用“现场资源”,灵活处理就能使“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捕捉“现场资源”并加以整合、重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教学片断:
  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师巡视发现有几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12×3=32(元)。于是,师拿着其中的一本作业本问:“12×3=?”一些学生说是36,教师则一本正经地说:“不对,12×3=32。”
  生1:老师,是你错了。因为2×3=6、10×3=30,所以它们合起来是36。(师板书:10×3=30,2×3=6,30+6=36)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2×3=6,个位上不会是2,所以等于32是错的。
  生3:32是错的,因为12+12=24、24+12=36,所以12×3=36。(师板书:12+12+12=36)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不仅让我明白了口算方法,还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计算出结果,谢谢你们。
  师:用加法算出结果的请举手。(经统计用加法思考的只有两人,其他的都是用生1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你们为什么不用连加方法算出得数呢?
  生4:用加法太麻烦了,加了还得再加。
  生5:是的,如果再多买几个,就得加很多个12了,太麻烦了。
  师(竖起大拇指):真棒!请给这种口算方法取个名字。
  生6:分步。
  生7:分合。
  师:为什么这么取呢?
  生7:因为要先分再合,所以取名分合。
  师:有道理。它是把大数进行拆分的,是否可取为“大数拆分法”?
  ……
  反思:
  特级教师钟麒生说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只有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才能使他们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增长才干和智慧。
  1.在纠错争议中,宽容学生的错见
  布鲁纳曾说过:“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12×3已不成问题,但如何呈现算法多样化呢?是让学生看书自学,还是直接提问?当我看到有学生出现“12×3=32”时,不禁眼前一亮:“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试一试呢?”于是就有了上述教学中师生争辩的过程,学生不仅据理力争,开拓思维空间,而且呈现了不同的算法,自然而然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这些都是在巧用“现场资源”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这样既让算错的学生在倾听中明白自己的错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思维得以碰撞,智慧得以提升。
  2.在改错互说中,尊重学生的异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验、个性特征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思维过程,而这些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学生独特的个性中发现创新的火花,才能做到不把其视为“异类”排斥,从而真正创建平等、信任、民主的教学环境。如上述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和说的形式,即让学生说反对的理由和不用连加方法的原因。学生在各抒己见中,不仅体会到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多样性,而且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结构特征;不仅经历了优化算法多样化和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中,鼓励学生的创见
  学生的灵感与创造就像天上的流星稍纵即逝,我们不去发现、挖掘也许就会永远消失,随之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如上述教学中,学生不仅说出了多种算法,而且从“个位2乘3不可能等于2”入手检查计算结果,多好的想法呀!再加上我“顺水推舟”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不用连加的方法算出得数呢?”简简单单的一个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甄选、优化了算法。这样不仅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旧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而且促进学生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只要教师正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件突发事情,牢牢树立“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尤其宝贵”的资源观意识,珍惜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用好课堂“现场资源”,就能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精彩无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得到发展。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感觉基础上,又是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的,与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相比,它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也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是动态的、隐性的和个人化的。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
[摘 要]以“预习任务支架”为特色的几何图形公式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任务支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思考讨论和积累经验。教师应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生活经验设计和研究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关键词]预习任务支架 三角形 面积 探究 问题 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1 
“数学好玩”,轻松的话语突出了小学数学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关注和加强数学应用,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到“问题解决”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加强这一板块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探寻一条有效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导入阶段:爱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首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之所在。小学生年龄小,只有具有现实意义并与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可见,有效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  一、课堂呈现闪光“点”  [教材简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于本节课的情境安排,教材中是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指出一些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从
[摘 要]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主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反思推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进而体验推理的过程,感悟推理的策略,最终提升推理的能力。  [关键词]体验 感悟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8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而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要达到理解抽象数学的目的,应该先有一个直观形象的具体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学好,那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不仅适应了学生
[摘 要]“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图形旋转的本质,通过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旋转 本质 分解 验证 训练 图形 演示 应用 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31  “图形的旋转”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里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思维线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获得更具启示意义的思维灵感。由此,我认为,要发展“四基”教学,必须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下面,我结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用字母表示数”是
在全市名师教学艺术展示活动中,特级教师黄德忠教学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一课。黄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摘录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一:玩中遭遇困惑,激发探究需求  选三名男生、三名女生进行摸球比赛,规则:每人摸2次,每次任意从口袋里摸1个球,如果摸到的黄球个数多算女生赢,摸到的白球个数多就算男生赢。经过一番紧张的摸球过程,结果摸
[摘 要]几何直观是当前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利用几何直观能将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关系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本文分析了几何直观在数学问题的初步理解、解决和深刻内化三个阶段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对几何直观的理解。  [关键词]几何直观 小学数学 教学 三阶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70  几何直观是一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