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大胆冲破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方法,教法必须改革、创新,这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语文教学作为工具学科更应率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科研工作。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汉语是一种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言有它独有的魅力,各种文体知识体系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这些独立的语文知识不是和各种体裁样式的文章有关联吗?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关系到阅读理解,又关系到文章写作。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具体做法如下:
1.熟读背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求学生记忆常用的词语、名言、警句、诗文佳作、课文片断。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规律,一边背诵一边想象和联想。如《天上的街市》神话般的境界,《绝唱》舞台艺术的神奇美妙等。
2.推敲揣摩。要将某一个词语运用到句子里,既符合语法规则,又有情有味,就得用心揣摩。写文章用词很有讲究,如果用词不准确,就很难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教师在讲解时应抓住关键字、句、段,引导学生反复揣摩、领悟、消化,做到“化乎其中”。
3.融入情感。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对课文中“情”的理解、感受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和传递。教师要读懂原文,领悟文意,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像《背影》《我的老师》等课文寓意的感情,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就要反复朗读,反复体味,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
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在启发、诱导、帮助下进行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结构、方法、语言等要常教常新,不落俗套。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做到有层次、有阶梯、有想的余地,对学生一些创造性思维要适当激励。要“寓教于乐”,如笔试、抢答、竞赛、答辩、查字典、播放歌曲、放映幻灯片等,让学生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当然,教师只是“伴奏者”,教师的启发只能起到点拨、诱导作用,真正的分析、概括等大量的思维活动必须由学生主动完成,这样学生才会养成有话敢说,有问敢答,有疑敢质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素质教育则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去理解、感情、吸收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使“学会、会学、爱学”成为主流。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法如下:①有趣引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如讲故事、做游戏、放音乐、设疑问、创情景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②内容开放。除文学作品外,天文、地理、科技、军事、信息等均可让学生自由看、读、议、辩;③材料多样。设立“班级图书角”,报刊杂志、通俗读物、科普小品、学生作品均可阅读。
2.启发学生主动回顾总结学习过程。“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很精辟地阐述了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形成语文能力。阅读后,启发学生主动回顾、整理全文,要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归纳出有关知识,总结出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变为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一定的技能,这是阅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①遵循认识到规律根据教材的安排,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或朗读,或做记录,或摘抄,或写读后感,或讲演;②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要针对教材和重大节日的要求,突出抓好阅读,开展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搜集、讨论,加大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教育。
3.引导学生主动拓展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致用”,教师应重视学生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到实际运用中,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学了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让学生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从形态、颜色、气味、距离等角度学习观察的方法和顺序;阅读《猫》后,可组织观察某一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习性等。
阅读课做到内容丰实,形式多样,学生获得了比在课内多得多的锻炼机会和生动、新鲜、快捷的知识信息满足了求知欲,提高了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才能大大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四、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外活动和语言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并提出“开展课外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开设活动课,是中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对于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1.室外观察。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现实环境、社会现象的有意观察,严重阻碍了观察能力的发展影响了作文能力的形成。教师应带领他们的观察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布置采访、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任务,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多层面、多角度地观察、了解、认识、体验生活。
2.开展集体活动。①编演小品、短剧。即可针对语文课内容选择有关情节进行课本短剧、小品的排演,也可结合理解课文针对一些字、词、句进行创造性表演,从而达到深化理解课文的目的;②趣味语文竞赛查字典、实话实说采访、卫生保健知识解答、学习方法漫谈等,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训练学生思维、逻辑、应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编写手抄小报。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一篇短文、笑话、幽默、小诗、甚至摄影等,让学生互相帮助设计、交流。
以上这些语言活动都充实了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更生动、更完整,并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教师积极创造一个健康融合的班级心理环境,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学生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大胆地、自信地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课堂就会变为学生快乐的天堂。清代学者张载曾说过:“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以至不能自己,因此定会长进。”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行动起来做一个快乐的天使。
一、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汉语是一种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言有它独有的魅力,各种文体知识体系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这些独立的语文知识不是和各种体裁样式的文章有关联吗?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关系到阅读理解,又关系到文章写作。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具体做法如下:
1.熟读背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求学生记忆常用的词语、名言、警句、诗文佳作、课文片断。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规律,一边背诵一边想象和联想。如《天上的街市》神话般的境界,《绝唱》舞台艺术的神奇美妙等。
2.推敲揣摩。要将某一个词语运用到句子里,既符合语法规则,又有情有味,就得用心揣摩。写文章用词很有讲究,如果用词不准确,就很难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教师在讲解时应抓住关键字、句、段,引导学生反复揣摩、领悟、消化,做到“化乎其中”。
3.融入情感。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对课文中“情”的理解、感受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和传递。教师要读懂原文,领悟文意,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像《背影》《我的老师》等课文寓意的感情,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就要反复朗读,反复体味,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
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在启发、诱导、帮助下进行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结构、方法、语言等要常教常新,不落俗套。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做到有层次、有阶梯、有想的余地,对学生一些创造性思维要适当激励。要“寓教于乐”,如笔试、抢答、竞赛、答辩、查字典、播放歌曲、放映幻灯片等,让学生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当然,教师只是“伴奏者”,教师的启发只能起到点拨、诱导作用,真正的分析、概括等大量的思维活动必须由学生主动完成,这样学生才会养成有话敢说,有问敢答,有疑敢质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素质教育则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去理解、感情、吸收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使“学会、会学、爱学”成为主流。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法如下:①有趣引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如讲故事、做游戏、放音乐、设疑问、创情景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②内容开放。除文学作品外,天文、地理、科技、军事、信息等均可让学生自由看、读、议、辩;③材料多样。设立“班级图书角”,报刊杂志、通俗读物、科普小品、学生作品均可阅读。
2.启发学生主动回顾总结学习过程。“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很精辟地阐述了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形成语文能力。阅读后,启发学生主动回顾、整理全文,要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归纳出有关知识,总结出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变为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一定的技能,这是阅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①遵循认识到规律根据教材的安排,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或朗读,或做记录,或摘抄,或写读后感,或讲演;②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要针对教材和重大节日的要求,突出抓好阅读,开展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搜集、讨论,加大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教育。
3.引导学生主动拓展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致用”,教师应重视学生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到实际运用中,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学了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让学生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从形态、颜色、气味、距离等角度学习观察的方法和顺序;阅读《猫》后,可组织观察某一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习性等。
阅读课做到内容丰实,形式多样,学生获得了比在课内多得多的锻炼机会和生动、新鲜、快捷的知识信息满足了求知欲,提高了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才能大大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四、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外活动和语言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并提出“开展课外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开设活动课,是中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对于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1.室外观察。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现实环境、社会现象的有意观察,严重阻碍了观察能力的发展影响了作文能力的形成。教师应带领他们的观察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布置采访、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任务,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多层面、多角度地观察、了解、认识、体验生活。
2.开展集体活动。①编演小品、短剧。即可针对语文课内容选择有关情节进行课本短剧、小品的排演,也可结合理解课文针对一些字、词、句进行创造性表演,从而达到深化理解课文的目的;②趣味语文竞赛查字典、实话实说采访、卫生保健知识解答、学习方法漫谈等,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训练学生思维、逻辑、应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编写手抄小报。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一篇短文、笑话、幽默、小诗、甚至摄影等,让学生互相帮助设计、交流。
以上这些语言活动都充实了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更生动、更完整,并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教师积极创造一个健康融合的班级心理环境,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学生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大胆地、自信地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课堂就会变为学生快乐的天堂。清代学者张载曾说过:“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以至不能自己,因此定会长进。”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行动起来做一个快乐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