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一位教师教学《白杨》,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位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二、以情激情。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情感,这样才会发现美、欣赏美、才能用心去创造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悟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激情朗读、悬念设置、感情渲染、联想引发等方法,拨动学生心弦。例如,在教《春夜喜雨》这篇课文时,我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富春江秀美自然风光的图片,一边播放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舒缓明快的旋律,音乐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富春江,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图画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情景,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之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接着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这样,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令人动容的“人文”情景之中,课堂教学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渗透了人文精神。
三、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唯有开放,才会有活力。要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加速拓展阅读,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厚积而薄发“,使学生写起文章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学不限于教科书、教室,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夏令营等,也可请上家长参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太平庄乡石台沟小学122414)
一、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一位教师教学《白杨》,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位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二、以情激情。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情感,这样才会发现美、欣赏美、才能用心去创造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悟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激情朗读、悬念设置、感情渲染、联想引发等方法,拨动学生心弦。例如,在教《春夜喜雨》这篇课文时,我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富春江秀美自然风光的图片,一边播放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舒缓明快的旋律,音乐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富春江,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图画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情景,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之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接着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这样,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令人动容的“人文”情景之中,课堂教学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渗透了人文精神。
三、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唯有开放,才会有活力。要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加速拓展阅读,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厚积而薄发“,使学生写起文章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学不限于教科书、教室,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夏令营等,也可请上家长参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太平庄乡石台沟小学12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