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胸相关论文
“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概念,是《庄子》面对丧己于物、丧性于形、丧真于心知等导致的人生困境,寻找精神超越的重要途径。在......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反映大自然的艺术门类,但是它们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除了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差别外,最......
摘要 “虚静”是山水画创作中画家通过澄怀静虑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山水画创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本文从虚......
摘要: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反映大自然的艺术门类,但是它们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除了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差别外,最......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一些主要思想、艺术境界、实践原则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发作用,对当代城乡建设,尤......
审美需要一种境界。包含三方面内容:感性、无功利性境界;整体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比附性、大德性境界。审美境界的培养,如美的本质的探......
从理论的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纵深阶构上看,审美创造理论共分三个层次:审美心胸、审美观照、艺术创作。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从发生......
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的总体精神氛围总是表现出一种清净的空灵,这正是由于透射出了艺术家从事创作和欣赏时的审美心态的缘......
庄子和康德的审美心胸观都认为,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内心应该达到一种超越一切利害关系的虚静自由的状态。康德的审美静观说......
张载作为宋代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他建立理学思想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探讨了美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他所说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
从审美心境角度出发,考察了禅宗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认为禅定的修定的修习方法造就了虚静专一的审美心胸,而禅悟作为一种直觉思维的......
《西铭》作为张载的思想纲领,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甚至与《论语》、《孟子》等典籍相提并论。《西铭》全文仅300余字,它不仅为中国......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大学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源于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祈尚的双重困境。新形势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正......
审美心胸是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艺术家的创作和欣赏者的鉴赏影响极大.本丈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含义及其理论发展概......
从老子、庄子、宗炳、郭熙一步步阐述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理论,并由此来分析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的审美意境。
From Lao Tzu,......
文章把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工具来重新理解《二十四诗品》。认为《二十四诗品》所描述的诗人经由近似于“现象学悬搁”与“先验还......
"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具体说......
<正> 读罢叶朗先生的新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使人从中看到了一个由范畴、命题组织起来的中国古典美学逻辑体系的“显结构”,但作......
关于自然美,在美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关于生态环境的讨论和研究显得更是重要。通过研究......
中国文学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承载体,其中流淌着中华民族澎湃激荡的血液,记载着数千年华夏民族盛衰荣辱的发展历程,显示着民族的......
“书如其人”是中国书法美术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曾一度成为书法史上主流的批评模式。但是,随着书法美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中国古典美学以老庄哲学为思想基础,朴素的老庄审美学说对后来的造物活动及现当代的设计行为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老......
庄子美学的最深刻处 ,在于把美与艺术同人类生活中超功利的自由境界联系了起来 ,在一种看来是消极虚幻的形态下 ,深刻意识到了审美......
老子和庄子的“道”及体道哲学,不仅奠定了中国“审美心胸”理论的超功利、超认知的思想基础,为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并且赋予......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
中国书画“技艺论”的形成,是庄子“进技于道”审美创造理念和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古代书画美学发展史上,技艺的审美创......
苏轼一生几经贬逐 ,饱受磨难 ,终不得大用。但他无论处顺处逆 ,都能保持坦然的快乐的心境 ,获得一种审美人生 ,又显示了他非凡的人......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包括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转折。然而审美心胸的转变可谓极......
本文通过对当代具象表现绘画创作理念的研究,梳理具表绘画发展脉络,探讨具表绘画的观察方式对当下绘画的启示与思索。以画家阿利卡......
鲁迅的一句“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可谓堪破了国人的精神源泉。《清静经》作为全真教四大圣典之一,它及其注疏的美学思想不但吸收......
庄子通过游“天地”寻到“道”的幽朦,通过游“万物”寻到“道”的生命形迹,通过“游心”来促进了“道”的审美观照、增强了对道的审......
大体而言,庄子文艺思想的表层结构,存在着道与技、自然与人工、意与言等诸多二元对立。对此,历来庄学研究者有的各执一端,争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