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于物相关论文
“寓意于物”、物我相得、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文化心态 ,是苏轼经常都能保持乐观情绪的原因之一 ,也是他身处逆境时的重要精神支柱......
是乾隆皇帝书写的一篇自省文章,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时年71岁.此卷引首纵书“诫申观我”4个行书大字.正文横108厘米,纵31.6......
魏晋时期,与“俗”对立的“雅”范畴的出现,意味着士人身份的确立与审美天地的形成;北宋的苏轼可以说是士人关学人格化的代表,他的“寓......
【正】 苏轼秉山川之灵、关天地之运,四十余年间宦游南北,“身行万里半天下”,所到之处,“餐山色,饮湖光”,神与物游,思与境偕,挥......
<正>宋代苏轼在《宝绘堂记》中云"君子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
<正>《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正】 苏轼的美学思想,是巴蜀、中国和世界的美学史上的寄葩。(一)雄视百代的伟大宗师苏轼不仅是宋代“蜀学”的领袖,而且是我国......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 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当时的仕途中虽然不很得意,但诗文之名在皇室、士大夫以至市井酒楼中仍有很高声誉,他在艺术上的有感而发,......
苏轼一生,儒、道、释思想贯穿始终。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理念:积极进取,通脱旷达......
试论苏轼的美学思想与道学的联系张维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人们在阅读......
苏轼是个智者,他从小就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他青少年开始直至密州任上提出超然物外思想为止,分析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对人生思......
"无还"是苏轼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主要是在佛经《楞严经》影响下产生的。苏轼以"无还"为中心建立的理论,从"性"上言,要变外在"道......
苏轼《宝绘堂记》中所提出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
<正>苏轼的一生贯穿着浓重的故乡情结,还乡是其一生梦寐以求的愿望。浓厚得几乎化不开的思乡念家之情,在苏轼的诗词中屡有吟咏,而......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宝绘堂记》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人生态度,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揭示......
<正>在宋代美学中,苏轼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思想上杂糅儒、道、佛诸流,是文学史家们的共识。然而何种思想据主导呢,评论界一直......
《宣和画谱》卷十《山水叙论》有云: “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非其胸中自有丘......
<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对“近代诸公”的诗提了......
苏轼“无意为文”说略论祁海文“无意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理论命题,它盛行于两宋文论,其间,北来文学大家苏轼倡之尤......
<正>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与道家是最早产生而又相互对立的两大学派。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发展,这两个宗旨不同、观点各异的思......
<正>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伟大宗师,新著《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一书,第一次把散见于各处的苏轼......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评《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姚文放中国美学研究在前几年曾好好地“热”过一阵子......
<正> 苏轼是宋代多才多艺的大作家,其诗、词、散文、书法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宋史本传》)同时,苏轼也......
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苏东坡便是极特殊的......
<正> 收藏与赏玩书画于古代文人是介于经世治国的正事与玩乐之间的一种状态,既有审美的享受,又是件挺清雅的事,不会流于玩物丧志的......
笔墨语言作为中国写意画形式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写意画兴起至今,一直为众多画家孜孜以求,反复探索.究其原因,在于其......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苏轼崇尚自然,作品蕴含着他对自然美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正】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全能文艺家,也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湛的艺术珍品,并在......
<正>2009年,我考取了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有幸成为莫砺锋老师的学生,2012年我留校任教,迄今已经在莫老师身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