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相关论文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晚年写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史论作品。该书真正为世人周知自19世纪60年代始,但自那之后直至民国年间,该书颇......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他一生著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224卷书。他给女儿的嫁妆是一只装满书籍文稿的红木箱。清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说历代兴亡之事,意在对明朝历史作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民族问题上,他借古讽今,表现了他在明朝灭亡后坚......
张华是西晋时期朝廷的重臣。但由于受到庶族出身、兼修儒玄的个人局限,以及朋党门阀的政治环境影响,不仅未能坚守正道,扶危止乱,而且委......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本是一部内容上独立的自洽之作,有着明确的写作宗旨和目的。它是一部从历史流变的实际中思辨地考察中国历史......
《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中有比较丰富的“法治”思想: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
试论李泌马尚林李泌是唐中期出现的一个著名人物,他历经玄、肃、代、德四朝。虽然当时佞臣当道,人君昏庸,但他以超人的智术、卓识与胆......
熊十力一生治学严谨,育人从严。1943年,同乡徐复观少将无意中看到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上卷,惊讶其构思严谨,辩证详审,就写信......
《读通鉴论》是王船山的重要著作之一,但该书在正式为学术界瞩目和研究之前曾经历了相当曲折和漫长的问世及流播的过程。是书在写成......
王夫之的历史借鉴思想在《读通鉴论》中有集中的体现,在其卷末“叙论”系统的论述和文中个案评述的结合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主要......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从他所撰写的读《资治通鉴》的学术笔记《读通鉴论当中,可以看出他民族观念......
在《三国演义》中,谯周是一个有些令人讨厌的人物。每当诸葛亮提出北伐时,他总是以天象为借口加以阻挠;在很多史论中,更将谯周视为冯道......
我读到过一则掌故,是关于熊十力教育徐复观如何读书的。已经是陆军少将的徐复观去拜访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老先生推荐了王船......
<正> 王船山因身遭国变,创巨痛深,为了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寻求民族复兴的途径,他注重研究历史。在王船山以前的史学家,多数把史学......
<正>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凡有所作为,励精图治的皇帝,都比较能够接受臣僚的规谏。早在西汉时,封建统治阶级为适应封建专制的......
隋炀帝的个性特征及其社会后果罗嗣忠隋炀帝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暴君,自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见《浅淡铸成隋炀暴君的客......
【正】 王夫之在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评论了大量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发挥了他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这里仅就其有关......
【正】 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石船山麓,故......
王夫之在批判历史上流行的各种唯心史观,继承前人历史观中富有唯物主义意义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史......
贺鳞是以西方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史家,但他懂得,研究西方哲学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研究西方哲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国哲学的发......
在《读通鉴论》《宋论》中,王夫之对举措失当的君主和符合为君之道的君主进行了精细地分析和批判。本文通过对王夫之的分析和批判......
“民族”一词19世纪末才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古代的典籍中常用“族”、“人”、“族类”、“部族”等词语表达人们观念中对共同......
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纵览古今,指陈得失,品评人物,而且处处可见其对君子人格的理解:以"诚"为枢,传承传统儒家关于君子仁、义、礼......
详细论述了胡思敬的《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一书的撰述动机、主要内容、史论特点,认为该书不仅是研究王夫之学术思想不可忽视的......
王夫之对君本与民本的思考以《读通鉴论》阐释得最为透彻。诸多史论表明,王夫之是一位坚定的尊君主义者,但这个尊君是基于君臣父子......
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尊君是治道的基石,世族豪门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起到了抗衡和制约作用,君子人格即贵族精神荷载着道统......
学界以往甚少有对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船山的某一部作品予以专门、系统、严谨之研究者。历来为人评价甚高的《读通鉴论》便是其中之......
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从刘秀与刘邦平定天下之难易的比较、刘秀的运筹决胜、平治天下的雄才大略、刘秀处理其他人事关系之得失等......
董卓带兵入京,开启了汉末政坛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局面。毫无疑问,作为一介残忍暴虐的武夫,他死不足惜,但他对蔡邕的恩遇和重用,......
王夫之认为在人地关系中,地余于人或人余于地,都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并影响今后发展,国家应当考虑并调节人地关系。......
就法制史学史角度而言,王夫之的代表作《读通鉴论》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某段史实而发表的议论。在书中,王夫之对中国古代法......
<正>一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历史评论家。他的《读通鉴论》是和《宋论》同时写成的一部洋洋六十......
王夫之论赵匡胤王玉章珍珠滩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史论家,著作甚丰,尤其是他在70岁以后所著的《读通鉴论》和《宋论》,文采华赡......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成就最为巨大。但他的著作中,史学方面也占了相当比重,其中尤以史学评论类著作居多。《......
《读通鉴论》集中体现了船山对国家政治治理的伦理思考。"生民之生死"是其基本的政治伦理诉求,而"严以治吏"之吏治论、"德法并举"之治国......
理、势是王夫之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以往对它们的研究受制于历史哲学的视角将二者并举对待,造成对二者内涵的探讨被大大窄化。......
宋高宗一朝执政治文化之牛耳的不是余英时所说的王安石之学,而是以胡安国为代表的《春秋》经学。《春秋胡氏传》上承孙复《春秋尊......
王夫之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君道政治思想,惜乎前人多不察。三代圣王之道是为船山心目中理想的君道典范,包括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