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一体相关论文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高峰。这里的道德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用语,王阳明的道德哲学包含作为本体以及德性基础的“道”......
在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既主张在思想领域实现思维方式......
谭嗣同在其“仁学”中表达了“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从表面来看,这是对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论的继承和发展,但实际上两者有着重要差别......
“幻化”艺术现象在楚汉艺术中广泛存在,或者表现为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幻化,或者表现为凤鸟与云纹之间的幻化,或者表现为龙凤之间的幻化......
这篇论文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十七世纪欧洲作家描述中国的时候,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接受新儒家的“统一”概念作为事物共同起源的这......
阳明由致良知所开展的“万物一体”之说,是在传承儒家从先秦“天人合一”到宋明“一体之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生命历程......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学史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继承这一思想,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栻从多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理论深化.人之......
罗汝芳作为阳明后学泰州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生命哲学在阳明后学中别具一格。他以阳明心学为本,纳佛道思想为己用,以“赤子之心”......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历来被众多研究学者所关注,但是国内学术界对王阳明身体伦理的思想鲜有论述。随着21世纪身体伦理学研究的兴起,我......
2012年12月2日至3日,第九届国际儒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儒学与生态文明”为主题,主要围绕“儒家一般......
据《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柏格森在其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认为,从爱家庭、爱国家无法过渡到爱人类,因为由前两种爱到爱人类是一种质的飞跃,......
作为一种教化的哲学,儒学自始便关注于成就自我、教化民众与安顿社会等理想的践履与落实.阳明学兴起后,江右地区的阳明学者从理论......
北宋的道学发展到南宋前期,仁说处于其中的核心。以《西铭》和《识仁篇》为代表的新仁学,突出“万物一体”的观念和境界,对后来道......
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美德伦理思想,明儒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学说就是其中之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本质不是“感同......
我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崛北较高的独立性,而又存在较强的包容性.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万物一体却和而不同.构建人......
王阳明哲学一般被视为心性之学,以心性问题为其讨论的主要论题,而本文要追问的是,在以心性为主要特质的阳明哲学里政治是否可能?如果......
孔子和孟子是古典儒学的代表,后世“孔孟”并称,公认二者之间在思想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总体上觉得以往对孟子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主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的繁荣与起伏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其中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许多成就至今还令......
太极始生于无极,成于阴阳。圆加阴阳乃为太极。宇宙天地乃一大太极,自身本体乃一小太极。太极者无论大小,均为一理也。此乃大无外......
东亚阳明学者大多是通过由梦到觉悟(顿觉),进而诞生思想家自身理论的.阳明将梦与占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处于预兆梦、占卜征兆终极......
从文明的角度来说,“海洋生态文明”超越自然主义式的生态学的立场,而走向人文主义的立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海洋生态文明”属......
中国的万物一体思想渊源已久。从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到程颢的"天人本一,何必说合",正式确立了万物一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合法地位。......
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 28卷第 9期上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古人的生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保存在抽象的哲学中,而是更多地保......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将“大学”解释为“大人之学”,阳明所谓的“大人”,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这种万物一体的本质是仁、爱。......
作为泰州王学的代表,耿定向的学术以“不容已之真机”为核心“不容已之真机”发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周流的过程......
万物一体是宋明儒学的基本精神,在一体“不忍”之仁心的推致过程之中必然涉及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的问题。在面临箪食豆羹,得则生,......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
彝族支系罗罗颇、里颇中至今依然活态传承的史诗“梅葛”,是社区共享的宗教经典和传统知识的百科全书,蕴含万物一体的深层生态智慧......
《列子》一书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地人一体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它主张“类无贵贱”,人类应顺应自然,物我相和;而且人......
"国学"——在今天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呼吁普及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什么是国学?国学对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又有什么意义?这无疑已成为......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
人我之间:成己与无我──论王阳明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阳明以良知转换天理,这一思维向度既涉及心物、天人......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其与对象世界之间经常构成主客相对待的关系,这也就是天人关系区别于一般事物之间关系的标志所在。主体性随着......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王畿提出了"先天正心"之说,把"治心"作为"治世"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同时他认为良知的效用可以扩大到政治生活领域;王......
从"心之良知是谓圣"到"万物一体",体现了王阳明圣人观的两个核心。"心之良知是谓圣"回答了"成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万物一体"则进一步指出了圣......
张世英先生的<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简称<导论>)是他近20年来哲学思考的成果.<导论>以'万物一体'为主纲......
张世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学术研究的前期,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而著称。近20年来,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
辛卯仲冬榖旦,吾过三缘堂,遇羲明先生。论书道,其欣然有喜,曰:“今得四顾书。”他日,又过三缘堂,引入其室,喜曰:“得六顾书。”“六顾者,上下......
郭象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很强的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
“万物一体”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家庭,众人是吾人的兄弟姐妹,万物是吾人的同类朋友,吾人要以血亲关系来看待天地之间的众人和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