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界相关论文
2010年1月16日至17日,由清华大学历史系主办的“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为顾颉刚先生遗稿,这篇9万多字的鸿篇巨制一直没有发表。王煦华先生多年来整理顾先生遗稿......
全球史的概念及其研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益彰显的全球化进程催生的新事物。当下,它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旧有的思维方式和......
几十年来,有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吸引了成百上千的研究者去探讨、论争,波澜起伏,气象万千。时至今日,中国古史分期的老问题仍是一座千障......
梁启超融贯中西史学,建构专门史和方法论,尤对于史料方法的收集与整理有系统深入的思索。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着重论述了......
从中国传统以王朝为单位的编纂模式到近代西方线性进步三分法,再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分期,这就是新中国以来中国史学界在中国历......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界开创“社会史”研究时形成的“共识性”命题。其实,这本来是恩格斯立足于唯......
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史学界,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
日常生活史著述风头正健,陈存仁的两册生活史再版,朱鸿召的《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付梓问世,“生活流”的历史叙事俨然成为出版界和......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历史学界无论是在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上,还是在方法更新、资料发现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推出了一大批......
在中国浩瀚的古籍中,毛泽东主席特别推崇《资治通鉴》,他读这部古书,不止读过一遍,还专门作了批语,并推荐给各级领导干部一读。我在70年......
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但在整体上以互动为特征,而且在各领域也多呈互动状态。在物种传播领域,桃与葡萄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子。不......
古来没有此种人 1934年,因为华中大学校长的言而无信,蔡尚思愤而辞职。他到了南京,住进当时号称“江南之冠”的国学图书馆,当起了“......
"中世纪"是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7世纪后期正式确立,是古代、中世纪、现代历史三分法的重要环节。在......
2008年1月13日,对中国史学界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中国孙中山研究开创者陈锡祺先生,因病在广州与世长辞。......
中国史学界对中法战争的性质及其根源,早有定论,都认为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的起源是法国侵占越南北圻,中国西南边疆受......
越南史学家谭春玲的这篇文字,发表于一九六二年的越南《历史斫究》杂志。这一年越南史学界开展了评价刘永福和黑旗军在越南近代史......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一直为中国史学界所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发掘和整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开始到目前,中国学者......
新安沉船的发现与相关文物的打捞工作是20世纪考古学上的重要事件,东亚各国史学界持续关注与研讨,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近年来,史学......
一、2 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史学上的历史观点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1 9世纪末......
【正】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古代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史学(实际上主要只在史官、史书方面)源流演变作过某些扼要的評述;金毓黻在......
"冷战"以来,出于不同需要,东西方政客及学者们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以美国为主,后加......
<正> 早在60年代初,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济南和西安等地的史学界,曾前后多次讨论到有关中国史学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