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长统相关论文
东汉中晚期,自然灾害频发,外戚宦官乱政、地方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同时,经学由盛转衰,诸子学重兴,思想文化多元并存。士人普遍面临......
总论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
在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中,仲长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其特殊性在于,在面对汉末复杂的社会现状,他在积极探寻挽救衰世之道的同时,自身在处......
在汉末,散文创作逐渐从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向不断追求华美过渡。汉末士人仲长统的散文历来被认为是当时散文创作中最有生气的,而这种生......
东汉末年,三公执政、宦官外戚、民不聊生等现象,让仲长统感到愤懑。其《法诫篇》中以史例举证,批判政治腐败;以独特见解,为曹操巩......
“矫枉过正”,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矫”指“变弯为直,矫正”;“枉”是“弯曲”的......
仲长统及其《昌言》批判社会不限于形而下的现象,也富含了哲理性思考。其“理乱”政治思想嫉恶如仇,但劝世治平的愤世言行同时体现出......
东汉末年,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正是由于历经战乱,汉室典籍被毁,礼制缺失,造成巨大的思想混乱,给曹操统一全国带来极大的困难。曹操要实......
仲长统的学术思想在其《昌言》和其他散佚的章句中得到反映。重视学养与知行合一,深究事理并独立思考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传统因素......
汉唐以迄明清之际,学者皆以《史记》所载孔门弟子公孙龙与六国辩士公孙龙为一人,从而形成一种谬误的历史话语体系.因此,与辩者公孙......
仲长统的十六字小诗和两首<见志诗>有着先秦古老的四言体式,也有着游仙诗的品质,还有着魏晋发达的玄言诗的前兆.他的诗在行文中的......
《周易》及易学的启示和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挽救东汉政......
"后汉三贤"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在各自著作《论衡》、《潜夫论》及《昌言》中都有关于"天道"的精辟论述。王充指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将......
仲长统是东汉末继王符、崔寔之后的又一位社会批判家,面对东汉末年弊端丛生的社会现实,他一面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一面又努力探索......
仲长统(179~220),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曾撰著《昌言》一书。《昌言》共34篇,约10万余字,其中涉......
仲长统是王充、王符之后,东汉重要的政论文作家.与王符的文风相比,仲长统政论的批判力度很强,放言无忌;论证方式上往往独抒己见,稍......
分析了东汉末年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仲长统的代表作品《昌言》、《乐志文》、《乐志诗》,探讨了仲长统思想中呈现出的儒、道、玄思......
在汉末思想家仲长统现存的著述中,《乐志论》当属最别具一格者。《乐志论》文字中所透射出的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不仅使其......
王充、王符、仲长统对汉代士人唯圣人之言是听、轻信盲从以及盛交游、逐名利、阳奉阴违等行为的批判,勾勒出东汉一代士人的负面形......
【正】 提到建安文学,人们往往想到文学史也主要写到居于领袖地位的“三曹”和久享盛名的“七子”其余作家则一笔带过,印象模糊.其......
【正】 仲长统的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面对东汉末年板荡、残破的社会状况和颠倒、悖乱的意识形态,他的历史理论和社......
仲长统在其著作《昌言》中流露出了对上古周文化的推崇:以《周礼》为参照物观照东汉末年社会现状,在君王、太宰、井田、税收等方面提......
【正】 东汉末,由于整个统治集团的腐朽,阶级斗争的尖锐,汉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与此同时,在思想界却产生了一次巨大变革......
关于仲长统生卒行年等问题前人已经做了一些研究,其中较为系统的有刘文英《王符评传》后所附的“仲长统生平大事年表”,此外如台湾韩......
【正】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层结构,可简括为: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展开,曾经替封建士大夫筑成一座座“炼......
一、东汉政权的性质和光武明章时期的经济政策王莽所实施的王田、奴婢、五均六莞以及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仅农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好......
《昌言》成书列于子部,然而仲长统《昌言》的流传演变却经历了一个由"子部"到"集部"的过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东汉末......
“建安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模糊,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它成了一个很特殊的概念。迄今为止的文学史著作,无论是以......
<正> 傅玄是魏晋之际杰出的人物,在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多有建树。本文试就其政治思想做一探讨,敬请诸位同道指正。 一 傅玄自......
面对东汉末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仲长统在哲学层面对谶纬迷信之学予以猛烈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救世主张。他以"存亡迭......
对汉代亩产如何估计,是研究汉代农业发展史必须涉及的问题。多年来不少研究者总是引用晁错《论贵粟疏》中的一段话,力主汉代亩收一......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反文化现象,非君论与尊君论的对峙,不啻可以完整地勾勒出专制时代的政治思想史主轴,还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
贾思勰是北魏的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法家,曾当过高阳太守。他所生活的年代,是经过自西晋末年长期战争与分裂后,......
【正】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作为两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曾对汉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过重大的影响.进入东汉中晚期以后,......
【正】 陈胜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对这次起义的评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贾谊,他说陈胜本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正> 1950年,外庐同志著《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一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出版,供系内师生讨论之用。全文共分四节。第一节,汉代......
<正> 一汉代的户籍制度,是上承秦制。秦代户籍的建立是开始于秦献公五年,“初为户籍,相伍。”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
【正】原始公社时期,没有城乡之分。城乡的分离,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农业分离和商品——货市关系发展的结果。手工业离开农......
仲长统在《乐志文》、《乐志诗》中为汉末士人描绘了一幅物质富裕、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画卷,并透露出此期士人在思想、经济、政治......
汉代是符瑞思想昌炽的时代。汉代符瑞思想演进历经初兴、成熟、完善、衰落四个阶段。具体而言,汉立国之初,符瑞思想接续邹衍五德终......
<正> “汉承秦制”一辞,已成为部分治秦汉史专家说明汉代继承秦代制度的“证据”和“定论”,但是: 1.今人所说“汉承秦制”的涵义......
<正> 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以汉魏之际为转折点)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可以从(一)从城市交换经济到农村自然经济;(二)从编户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