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化教育相关论文
科举停废以来,中国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官员的养成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干部制度是国共两党从苏联引介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
科举停废以来,中国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官员的养成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干部制度是国共两党从苏联引介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
教育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标志,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科书是从社会文化语境中选择出来......
“党化教育”是执政党通过教育把党派意志强加于整个社会的过程。“党化教育”的出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1924年......
众所周知,学生运动属于人民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革命中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广大青年学生总是勇敢地站在时代的最前方,他们......
本研究以1927年至1940年蔡元培教育思想与实践为中心,通过考察蔡元培与“党化教育”的关系,从中来看待现代中国“民族主义”对“自......
关于蔡元培的晚年,评论界存在着模糊分歧的说法,其间自然夹杂不同的价值判断,由于直接的深层资料相对缺失,因而不免见仁见智.比较......
党化教育,也称“党义教育”,是国民党“以党治国”的体现.党化教育的对象大致有三个:党员,普通群众及学生.但就国民党的党化教育的......
国民党在革命和执政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推行"党化教育",在大学中建立起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党化教育"体制,以此来改造和左右大学师生的思......
党化教育是国民党掌权后在思想领域实行一党专制的重要手段,尤以民国国立大学内的党化教育最为典型。本文着重以民国华侨教育家郑洪......
胡适在1928年春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权宜选择,并无久居的打算。得益于胡适的个人声望及其开明的治校风格,中国公......
摘要:“全盘西化”思想是 20 世纪 20—40 年代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一种思潮。从思想环 境、演变过程分析该思潮之......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后多次留学欧洲,受到洪报保、康德等思想的影响。其早期的教育......
本文欲通过在民国时期,不同的人对"党化教育"一词的不同理解,以期理清"党化教育"一词的发展过程,最终在1928年,民国政府最终在官方意识......
胡适是不会认同“党化教育”的,只是他在苏俄问题上没有徐志摩的眼睛尖,一眼便能洞穿苏俄新教育的真相 1926年9月18日,主持《......
不是思想史拒绝了他,而是他自我放逐于思想界。诗人像当年作别康桥一样,掉身而去,竟不复回头 编写上个世纪思想史,不会有徐......
发端于1924年的教会学校圣心、圣三一中学学潮,规模虽然不大,但学潮发生时,正值国民党党推出党化教育政策之初,加上全国性非基督教......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克复上海,原本由研究系执掌的中国公学改组,早期毕业的校友开始主导校董会。1930年5月,校长胡适因外部压力辞......
1943年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的成立,是自清末新政以来中小学教科书发行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作为专门从事部编教科书发行......
对现代国家而言,公民教育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实施公民教育,可以有效地进行民族整合,培养民族认同,增强公民的归属感和责......
民国时期的党化教育是在"以俄为师"的过程中引进中国的。它的引进不仅使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学统几近中断,还直接阻碍了中国现代大学良......
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十年间,是民国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童子军教育在各方面多有开创发......
蔡元培先生早期的教育思想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可以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来概括,他主张"教育独立",反对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
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推行党化教育,实施以党治国,加强教育控制。党化教育所要求的礼拜总理遗像、去宗教化等给基督教学校带来巨大......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党将其“以党领政”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并贯彻到教育领域,党化图书馆应运而生。图书馆界学人为了图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中国民族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兴起了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并导致了中国教会教育一系列的变......
中国童子军是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织,它对民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江苏童子军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抗日战争以前江苏童子......
童子军教育是一种世界性的青少年运动,民国时期曾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本文以1915年—1938年的广东童子军为研究对象,阐述广东童......
1924年改组前后,国民党开始实施党化教育,当时作为革命人才摇篮的中山大学首当其冲。1926年戴季陶被任命为中大校长后,开启了其在......
胡适一直是自由教育的信奉者和践行者,在北洋时期曾大显身手,独领风骚。1927年后,面对国民党强势推行的党化教育,胡适既公开不表认......
国民党党化教育政策不仅体现在党义课程的增设上面,也体现在校园生活的"党化"方面。抗战前,国民党通过设置意识形态色彩深厚的纪念......
国民党改组后,为了贯彻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国民党的政治精英们利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和已建立起来的政治权......
党化教育是国民党在教育领域用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统一全国思想的重大政治举措,其根本意图是将教育界纳入到"一个党"、"一个主义"......
国民党早期的主义宣传为其教育方针的起源。在国民党二大之前,尽管有"党化教育"之实,却无"党化教育"之名。此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随着国民党“党治”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推行,教育逐渐丧失了原来独立......
党化教育作为民国教育史上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大革命时期率先在广东兴起。1924-1927年间,广东党化教育实践几经调整和发展,随着北......
<正>公民与臣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前者具有人格独立、政治参与、社会责任等特征,乃现代社会的标志;后者具有人格依附、政治......
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重建党化教育,自由知识分子通过《自由中国》半月刊,对党化教育的内容和党化教育组织展开了全面的揭露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党治政策在教育领域全面推广,教育成为国民政府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化教育是执政党......
<正>一份清华的入学试卷在1927年由清华大学学生主编的《清华周刊》上刊录了民国十四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政治学试题。所有......
1924-1949年,国民党曾长期实施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党化教育,但在实践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究其缘由,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内容......
国民党自1924年改组后,即实施"党化教育"。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政府面对外敌侵略,为集中全部人、财、物力抗敌御侮,势必执行一定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