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学相关论文
<正> 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利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词义,冲破汉字形体的束缚,根据词与词、字与字之间音义上的联系,分析文字假......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
“说有易,说无难。”被很多人认为“至理名言”。本文分析了这句话成立的条件,认为仅适用于一般场合,即所说之“有”“无”都是现......
本论文主要研究清代著名音韵学家段玉裁(1735-1815)的古音学,从声、韵、调三方面来考察其古音学成就.声母方面,段氏没有系统的论述......
顾炎武在古音学研究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提出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本文主要着手于他的“古人四声一贯”说,分析该理论提出......
一 序言 古音学是一门研究汉语上古音的学问。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当中,上古音到底属于哪一时段的语音,学界还有些分歧,流行的说......
宋人取“叶音”的方式研究古音,自明陈第以来目之为“乱改字音”,遭到否定。然穷尽研究宋人叶音的语音依据,全面把握叶音的学理,可......
黄侃的古音研究中处处表现出系统论的思想。如古韵分部中贯穿的阴阳入对转的思想、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对古本音的认识与研究等。......
陈第虽以《毛诗古音考》中的“反叶音说”而被后人称赞,但他的审音功夫卸不尽如人意.文章从九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诗经》中不再押韵的韵脚字,江永把它们归结为方言的不同读音。在《古韵标准》中,江永屡次提到“方音假借”、“方音偶借”的概念,以......
"阴阳对转"理论是古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这一理论是清代学者戴震在顾天武、江永、段玉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其后,孔广森......
清代中期古音学领域呈现全盛之貌,涌现了诸如江永、段玉裁、戴震、王念孙、江有诰等一批古音学大家,促进了古音研究的不断发展,使......
段玉裁的古音学成就主要反映在《六书音韵表》中,是贯穿其古音学的一条主线,文章拟从《六书音韵表》的原材料出发,结合段注的相关字例......
方以智《通雅》堪称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其治学的核心在小学,而其小学的核心又在音学。在古音学方面,他有七个方面的重要成绩;在研求古......
黄侃(1886—1935)承继清代朴学的研究成果,为审音派古音学之集大成者。然而,当代音韵学者对于黄侃古音学说却有正反两极的评价,其中......
当今学术界将清代古音学研究分为“考古”与“审音”两派,但“审音”一派为何全被徽州学者所独揽?原因有二:徽州地域风土的特殊性及......
<屈原赋注>的字词注释,在继承传统训诂学原则和方法的同时,还有着不同于前人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主要包括:重视方言字词的注释,注......
吴械《韵补》大体上是为“古音”而作,不过没有形成明确的“古音”概念。《韵补》综合运用押韵、谐声、异文、古读等方法考订古音,这......
段玉裁分古韵十七部,"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尤""侯"分立,是其重大贡献.他提出了"本音说"、"合韵说"、"同入说"、"变迁......
汉语音韵学(又称音韵学或声韵学)是我国语言文字学里边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与训诂学,文字学三足鼎立地构成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主体。......
“药栏”本义探赜发覆──兼析历代学者之诠解误释马天祥晚唐学者李匡文(字济翁,其名一向有几个,陈垣先生以为系避讳所致①。岑仲勉先......
本文考察了清代古音学家之间的重要书信及序作,认为清代古音学的辉煌成就与优良的学风是分不开的.这些优良学风有:毕生治学,心无旁......
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发表《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对章黄学派及王力先生多所贬抑。本文乃针对梅氏讲辞,从七方面为章黄......
江永是清代有名的古音学家之一,但是前人的研究大都认为他是继承顾炎武而来的,通过分析江永的声、韵、调研究来探究他的古音学思想......
本文总结归纳了前贤用以指导实践的思想观念和相应的方法论:概率统计法与渐变观。并按此法检验以前有关古音结论,讨论了上古闭口韵向......
<正> 该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各章的内容都可以当作分科学术史来读,但是全书都是以中国语言学逐步走向现代化为主线来进行总结的。从1......
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江有诰在古韵分部、阴入相配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得益于他对材料的广泛占有和对前人研究成果......
顾炎武在《诗本音》、《易音》中多用小杠标示韵段、指明韵例,与字下注音相比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包括指明同一部而有亲疏、同一声......
<正>古韵分部的研究始于宋代,到了清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我们在探讨"支部"研究情况的时候,有必要对清代古音学家的古......
黄侃古音研究上的贡献在我国语言学界是有口皆碑的,尤其在运用黄侃古音学结论解决训诂问题方面,常常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可是黄侃......
作为传统文献音韵学的上古声纽研究之总结─—古音十九纽,在近年来公开发表的资料基础之上,有可能恰当地评价其由来与演变。七十年代......
传统古音研究的实践中具有很严密的结构分析法,与此相应,传统音韵学很早就具有系统的观点。前贤的结构分析法和系统观运用于等韵学......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是一部朴学名著,内容以校勘为主兼及训诂。虽然书的内容是谈校勘和训诂,但该书并不属于这方面的理论性著作,......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以后,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注意,"竹书"命名问题、"孔子诗论"的作者问题、"留白"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
本文讨论的是顾炎武关于古韵分合及其演变的研究。虽然古韵分部是顾炎武古音学的主体部分 ,但本文研究着眼于这样几方面 :( 1)顾氏......
【正】 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对这部书中的注音反切学术界已做过不少考证工作,但对其中......
【正】 我国从殷商甲骨文起到清末(公元前1401—公元1911),共三千多年的文字记录,都用文言文。为了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继承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