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相关论文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使用声训解释药物名源,所引刘熙《释名》二十余条可以得出,释词与被释词声符相同的情况,大多数......
印章,秦以前称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书追而与之”。孔疏:“按,《周礼·掌节》:‘货贿用(?)节......
颜色词往往是由指称某个具体事物的名词派生来的。“黑”作为汉语里最早产生的颜色词之一,其来源似乎也不该例外。......
衣裳是古代衣服的总称。《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刘熙在《释名》中有类似的记载:“凡服上曰衣,依也,人所以依......
火的声训释义分别是属于晓母、歌部字的“化”以及晓母祭部字的“毁”。毁即毁坏。而化有两层含义,它既有消除意义,可“消化物也”......
笔是文明的载体,是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文化工具。刘熙《释名》中说:「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成公绥曰:「治世之功,莫尚于......
明朝著名书画家沈周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
《释名》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在语义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从《说文》的离析字形以求字义,到《释名》的缘声求义,不仅......
汉刘熙《释名》:“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后汉书·班超传》:“安敢久事笔研间乎。”古无“砚”字,以“研”为习,能研墨者,皆......
本文抓住《释名》“因声求义”的核心内容,在前人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并经过本人诸多独立的分析和研究,从“同字为训、异体字为训、通假......
声训就是通过语音来寻求语义,是中国传统的释义方法之一。《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祖。《说文解字》一......
高陵县位于陕西省中心地带,为秦川腹地,是西安之望邑,十三朝故都的门户,贵为省会属地,古有『陆海』美誉。高陵之名始见于周代。《......
摘要:《白虎通义》与《释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两本声训书,在古汉语研究中仍启迪着一代代学者。现代汉语探源要从古汉语着手,对这两本......
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代服饰文化更是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而其中的《释名......
《释名》用声训来解释词义,全书共27章,1502个词条,详尽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在今天进行文化研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各”字说起,通过对比《尔雅》《释名》《方言》《说文解字》的相关说解,并辅以甲金文字材料,对“褱”之形义进行分析说明,并结......
先秦时期,"车"在共同语中读"[ka]",汉代至唐代,"车"读"[■]"和"[kju]"。"车"的"[■]"音在宋代以后变为"[■]",元代以后变为"[■]"......
东汉末年刘熙编撰的《释名》是一部探求词语理据的著作,它在解释词语理据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百科性知识。全书有近30条词语跟古代......
门,是建筑文化的典型标志之一。《释名》有曰,“门,幕障卫也”,一语道出门的意义所在。从政治语境上看,政府机关执掌公权,自古便有“衙门......
《释名疏证补》收录叶德炯按语342条,多数都在为刘熙的音训寻找文献证据,次则分析音理,另外叶德炯还喜讨论古代名物典章、地理沿革......
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方面考察<释名>被训词和主训词的关系,可以看出<释名>在解释单音词时是以语音为线索来探求事物得名之由,释词......
《释名》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明确以推原为目的的训诂专著.本文通过对该书97个附加后缀"然"的复音词具体、细致的分析,借以深入发......
“粉黛”原意为白粉和黛青,用以化妆。粉白黛黑,以粉傅面,以黛画眉。又以“黛”指女子眉毛,《释名》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
亭台楼阁本属于中国古典建筑类型中的几种典型代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榭、轩、居、苑等其他类型或称呼。本文择取亭台楼阁这四种既常......
《释名》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理据词典,它是最早真正有意识为语词本身而编撰的一部辞书,它的辞书性质颇为明确.它又是最早有意识编撰......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
<太平御览>征引<释名>六百三十余条,其中75%的条目不同于现存最古的<释名>版本翻宋本.这些引文不仅可正翻宋本之误、可补翻宋本之......
陈独秀对联绵字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连语类编》是他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书中引用了不少《释名》里的联绵字,从中可以看出其对《释名》......
一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认识廉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
文章对《释名》中的20例同字为训从语音变异、语义差别、词性异同、语义关系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释名》中的同字为训是同字异......
“考竞”是汉魏时的一种治狱程式。传统观点认为“考竟”是犯人受拷问死在狱中,与史籍中的有关记栽不能吻合。从词义训诂和文献中的......
司马迁在《史记》随文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可与刘熙《释名》这部声训专著相媲美。可是,至今还......
刘熙在《释名》里说:“法,逼也。莫不从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可见,“法”从产生初始,就具有一种“强制执行”、“逼其就范”和有......
我国有着悠久的纺织历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词语都来源于纺织品。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释名》:“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
<释名>是汉代出现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在语言研究和文化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汉代方言、上古汉语语音系统和词汇的重......
《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来评价它,且被视为作用不大之书。那么今天在人们对......
《释名》的宗旨本在于阐述事物得名之由来,按刘熙的本意,释词是被释词的意义来源,它们并非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训的词。但刘熙在解释......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
《释名》释语中的语词颇具特色,一是复音词数量多,在25000字左右的篇幅中,有不计重复的复音词1069个;二是复音词在构造、意义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