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相关论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83年,北京大學副校长季羡林收到一位高中生的来信,信中写道:“季先生,您好,我今天在历史课上听老......
(续前)四、字母13、18、28、33;54、52、50、51:这八个字母中,前四个为巴利文有品字母中的鼻音,在老傣文字母中属低音组;后四个是......
每当我走过北海公园门前,遥望琼岛之巅的白塔,通身粉白,造型秀美,不禁想到不同文化的接触,会产生怎样优良美妙的成果。佛塔本是印度的创......
斯里兰卡有古代流传下来的佛教仪式音乐,名“澎恰突勒亚Panchatūrya”或“澎恰突里亚Panchaturiya”,前者为梵文(Sanskrit),后者......
在大乘佛教国家中,备受佛教信徒推崇.即使在南传佛教国家中,也广为佛教信徒们熟知.然后,这则本生故事在早期佛教巴利文经文中,却不......
塔,本义佛塔.《辞源》:“晋、宋译经时造‘塔’字,最早见于晋葛洪《字苑》和南梁朝顾野王《玉篇》.”rn佛教建筑率堵波和中国的传......
季羡林,通英、德、俄、法、梵、巴利文等语言,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
佛传故事竹林精舍在巴利文《增一尼伽耶》的《柔软经》(与汉译《中阿含经》第一一七《大品柔软经》相应)中,“佛陀自述早年在净饭......
学界普遍接受禅诗的源头可追溯到汉译佛典中的偈颂,或以为<法句经>即其源头.吴支谦翻译的<法句经>的确具有极大的特色,其偈颂翻译......
<正> 佛教在德国的传播在德国弘扬佛法的第一人是德国学者奥登堡(Hermann Oldenburg 1854-1920年)。他为批驳法国某学者关于"佛是......
每年,季羡林都凭着某个器官感知春天的到来,心中充满着喜悦和光明。病魔缠身,他还依然向往着春天,怎奈屋深墙高,不得自由进出,只能......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正>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期刊
1.鹦鹉是古今中外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飞禽,其或五彩绚烂,或洁白如雪的羽毛,以及善作人言的才能,都使人对之喜爱有加。而鹦鹉的受欢迎也......
上座部巴利文律藏注释书Samantapasadika是巴利语佛教注释家觉音所著,约成书于公元5世纪。汉译律论《善见律毗婆沙》与巴利Samanta......
<正>一、老挝民族及语言文字的分布据老挝官方最新统计,老挝现有47个民族,其中老听、老松和老龙族构成其三大民族。根据各民族的语......
泰国的诗琳通公主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国际友人。从1981年至今,她曾先后12次来华访问。今年3月,她应邀前来中国参加首届“中国语......
金克木先生是北京大学老一辈的著名学者。他于 1912年 8月 14日生于江西 ,籍贯安徽寿县。 4 0年代 ,他赴缅甸、印度 ,学印地语与梵......
<正>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即佛陀逝世后100年,开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这两部又分裂成十八部派,从而原......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现代哲学家、佛教史学家。祖籍湖北黄梅,1893年出生于甘肃渭源。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2......
<正> 佛教文学中,用梵文或混合梵文撰写的譬喻经与用巴利文撰写的本生经一样,都属于通俗故事文学。它们不论述“涅槃”、“无我”......
<正> 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蒲甘时期宗教的发展,不仅确定了缅甸封建社会宗教发展的基本面目,而且也很大程......
<正>(一)南传佛教也叫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一个派别。佛教分北传和南传,北传又叫大乘,分显宗和密宗。南传又叫小乘。佛教创立......
《长阿含经》中的法数类经典书林漫步法数,指的是带有数字的佛教术语。对包括法数在内的佛教术语和义理,进行分别、抉择、整理与阐述......
<正>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里,象锡兰、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等,任何古代的书都比不上《佛本生故事》这一部书这样受到欢迎......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五个地方提到"大乘上座部"。大乘本无所谓"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分。因此就给各国研究《大唐西域记》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