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相关论文
《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三期所刊顾学颉先生《说古道今话“先生”》一文使我获益匪浅,但关于“先生”一词,我还想作两点补充。 其一......
《汉书艺文志》考释之作,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以后,清钱大昕《汉书考异》、钱大昭《汉书辨疑》、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
杨树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文字训诂、语源、修辞、历史文献等领域颇负盛名,为我国学术发展作了突出贡献。此外,他在......
学位
《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周振鹤先生《点石成金、披沙沥金与脸上贴金》文,所论极是。本人虽从未对《廿二史考异》等书作过比较和研......
杨树达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语法、文字、训诂、修辞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同时,杨先生在汉语词源研究领域也独树一帜......
清末民初掀起了研究《论语》的又一股热潮,其中康有为和杨树达代表了研究《论语》的不同路数,这跟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点等......
这天翻阅刚到的某刊物,见首篇是《国学大师杨树达》。遇夫(杨树达的字)先生旧学(国学)根柢之深厚,笔者早有闻知,如陈寅恪曾致函称......
上 关于中国历史的学问,似乎中国人也少了自信,连一向在中国人面前自视甚高的杨树达,也对东洋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中国只有......
杨树达先生关于"(虫带)蝀"等六条训诂值得商榷:(1)"戴目"不当为"侧目",(2)"(虫带)蝀"声符不当有义,(3)"放"不必言声旁假借,(4)"壬"......
本文对杨树达先生从考察语源入手而寻求字义的方法,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以期从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使汉语语源研究不断有所进步,有......
杨树达的假借观包括“造字时有通借”和“用字时有通假”两大方面,前者指“音同借其义”、“义同借其音”、“形近借其音”和“义近......
阅读古籍当注意语法是前辈学者王念孙、黄侃、杨树达等人在艰苦的学术研究中得出的宝贵心得,也是他们卓绝一时的重要原因。后辈学者......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很多以“者”字煞尾为标志,《马氏文通》于此论述已略见端倪。 杨树达《词诠》谓这种煞尾的“者”为“复牒代......
文章重在从作者、源流、释例体例、释例方式和本书的价值等方面,介绍杨树达先生的<古书句读释例>,为理解和阅读此书提供建议和参考......
杨树达彝铭本字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比如对前人成果进行了汇总,规范了本字的叫法等,不过他在该问题上的认识仍然不够......
造字时有通借是杨树达研究《说文》的重要内容。在《造字时有通借证》一文中,杨树达根据许慎的说解、重文和形音义关系,对造字时有通......
《说文解字》:“身,躬也。”段注:“大徐作象人之身。吕部曰:‘躬,身也。’二字为互训。躬必人吕部者,躬谓身之躯,主于脊骨也。”身是专指......
杨树达先生(1885~1956)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史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杨先生青年时代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
杨树达初文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考释出了一批初文并对前人时彦的初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二是归纳出了文字初义不属初形......
训诂学应如何发展,目前学术界有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今后的训诂学从理论上和实用上都会向建立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的方向发展......
杨树达先生的“施受同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同一个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用法,这属于语法范畴;二是指同一个词兼有施与和......
杨树达的文字语源研究远绍乾嘉段王之学,近被西学东渐之风,既承章太炎字源学余绪,又熔甲骨金石之学,在声符含义规律的揭示、系联同......
黄侃和杨树达作为近代语言学转型时期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其训诂学既有体现他们时代背景的略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文章从广义训诂......
杨树达先生(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翁,湖南长沙人。我国近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先生4岁起随父识字读书。6岁能背《汉书......
杨树达是著名国学大师,文章从段王之学的继承、湘学传统的发扬以及时代影响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杨氏训诂的学术背景。处于中国语言学转......
发表于50年前的毛泽东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提到4人:“我”(毛泽东)、“骄杨”(杨开慧)、“君”(李淑一)、“柳”(柳直荀),这4位人物......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犹侧目。‘戴’,通‘载’。”并引杨树达《汉书窥管》:“‘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
【正】 周立波先生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里运用了不少湖南方言。这些方言词语对加强作品的乡土、生活气息等艺术效果都起到了很......
杨树达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古汉语语法、修辞、训诂、金甲文字和汉书等方面造诣极深,创获很多。出版著作数十种,有很高......
古汉语判断词(或称系词)“是”产生于何时,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王力先生认为始于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洪诚先生认为产......
【正】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
<正> 《生簋》旧称《格伯簋》,曾以三套传世: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各藏一件,皆有器无盖;上海博物馆亦藏一件,器盖皆全。此簋......
《积微翁回忆录》中有不少杨树达金文研究的资料,对全面了解杨氏金文研究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杨树达的金文研究之路、杨氏对金文题......
杨树达继承乾嘉学派"声近义通"之旨,又接受西方语源学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音义关系理论,即造字时有通借、用字时有通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