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相关论文
胡展奮 画家杨建勇的新书《午后的南书房》是着实地让我吃了一惊,文字功底、文史功底都如此了得的一个画家,跨行跨界的既画又写还......
<正> 趟马趟马,是表演乘马驰行的舞蹈化的程式动作。舞台上以鞭代马是虚中有实和虚实相映的,演员需演出剧中人物乘马驰骋的风采,必......
由于《索引》是钱锺书先生两部最重要的学术巨著的索引,所以它对研究者来说,比一般的索引工具书多了几分用途。这用途大致有以下三种......
<正>ISBN:978-7-100-09001-8定价:35.00元本书由启功先生的学生柴剑虹先生遴选启功先生关于书画创作与鉴定的经典文章,及关于恩师......
期刊
严格地讲,家父方济众绘画艺术成熟得并不很早,真正意义上的起步还应从响应“长安画派”的旗手石鲁先生所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
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艺术与人生艺术为人类精神之结晶,又为人类精神之食粮。———论画残稿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
我的老友,评弹演员张如君、刘韵若,他们按照陈云同志的意见——找些艺人写些说书经验是很有用的,如果能写成四五篇,可以出本小册子,这对......
2004年11月,我校迎来了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的三位教授杜亚雄、刘志、王同,他们是来浙江松阳考察松阳高腔时被我校邀请,为音......
感悟即感受领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东方文化重感悟,语情信息的理解更重感悟。面壁三日,恍然大悟;涵泳品味,豁然贯通......
编者按: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20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rn“二......
新中国成立早期的昆剧表演艺术研究,主要是昆剧艺人们谈艺录形式的感性体悟,也是学者们夹杂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范畴内或史论剧说......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第二三《朱子书与诗》云:方虚谷欲身兼诗人与道学家,东食西宿,进退狼狈,遂尤贻笑矣。《四库总目》卷一百六十......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
张荣庆 1938年生,河北安国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学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二届理事,......
H106说陶瓷艺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我一直将陶瓷艺术看着是物态化的诗或诗的物态化。——最原始、也与......
E73是山水人,方画得好山水画。一般的山水画家,只是借来自然山水画画;不一般的山水画家,则是用山的风骨、水的情怀抒写山水诗。74......
B 35 欣赏艺术,实则是阅读人生。透过作品,见得人气与精神,人气纯,精神正,则无论作品高下,皆有清气袭人,亲和可信。水至清则无鱼,......
许多材料证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著作<谈艺录>写于其见李梦阳之前.它代表的应是作者在吴中时期的文学思想,而不是'七子派'......
<正> 晋北山区的风景山西出作家。40年代的赵树理,50年代的马烽、西戎,80年代的郑义、柯云路、李锐、张石山……代有俊杰。80年代......
期刊
【正】陈传席在《话说文坛名家与大家》(俄《文论报》1995年7月1日)一文中指出:钱钟书热的兴起是时代特征的显露.文坛上现在是阴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时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语文教......
《钵园谈艺录》由钵园主人林汉涛编著,展现了林氏两代人艺事活动的记录、总结和展望,时间跨度近百年,真实地记录了林半觉先生一生的荣......
明代作家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著作《谈艺录》以"因情立格"的文艺美学观奠定了它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通观《谈艺录》全著,可以看到它......
钱锺书先生认为,在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中,"怨"只是其中一项。"诗可以怨"变成文论史上的"套板",与"诗言志"中的"哀乐并举"观不......
<正> 施蜇存的《北山谈艺录》及续编,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阐释,也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抢救,书中可以折射出传统文化人的精神面貌......
【正】论创作创作一幅花鸟画,离不开选题、立意、布局、笔墨等环节。首先确定选题,然后立意、构图,考虑怎么表现。选择的题材,应该......
钱钟书《谈艺录》和《宋诗选注》对陆游文艺观、作品、人品和创作方法等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究其因,《谈艺录》著于解放前,《宋诗......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在近二十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谈艺录》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层出不穷。这些论文和专著对《谈艺录》......
本文论及的"体制",是文论的体裁,作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是文体规范性、规律性的外在呈现。《随园诗话》与《谈艺录》同为诗话,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