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相关论文
读魏晋之际大诗人阮籍(210一263)的传记材料,有两处细节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一是《晋书·阮籍传》记载他: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速......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唯至公,故近者安焉,远者归焉,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唯无忌心,故进者自尽,而退不......
【阅读关键词 词语】 真正的语文学习是从词语开始的,由此而句、段乃至篇章。语文考试的设题总是和词语息息相关。本期刊登的......
东晋颍川庾氏家族的家学渊源决定了庾亮的政治思想必然是以经学治国的思想,但是魏晋之际的玄谈思潮使庾亮不得不出入儒玄之间,这又......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人教版)《兰亭集序》一文中,对“俯仰”一词的注释出现致命错误,严重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教师如按注释......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逐渐发展为居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文化,发展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在汉武以后的两汉时期,......
“书者心画”是扬雄《法言》中提出的关于文字的见解。当其被引入书法时,“书”和“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书者心......
魏晋之际诗歌对入世精神的表现,尽管不及建安诗歌那样强烈、直接、显明,而是向更为内在、深密、隐曲的方面转型,但魏晋之际诗歌对......
魏晋易代之际,文人的内心常常充满人生无常的哀伤与忧虑,在行为上由高雅非凡的气质转向狂诞不羁的作派,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文学应当......
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战火蜂起,生灵涂炭.每当人类陷入苦难深重之时,总有人在拷问着个体生命的意义以及国家与民族的出路,于是就有了......
酒的作用常常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高兴时痛饮以尽兴,不高兴时小酌以消愁。有人以喝酒为累,比如在应酬公关活动中......
阮籍(210—263年)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之一,也是魏晋玄学由正始转向竹林阶段的关键人物。其一生思想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即正始......
传统史家多以循环论概括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与发展。一般来说,一朝建立,创业之主多励精图治,善于纳谏,与民休息,政治清明,轻徭薄赋......
《世说新语》记载了诸多关于文学、绘画、书法的评述及逸事,字里行间蕴藉着对文艺内在精神的省思,特别是对“文学诠注与书法审美”......
一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文明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长而光辉的主题。《尚书·洪范》......
【正】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身依附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就这一时期的地主依附民而论,可划分为合法和非法......
西晋太康是一个“文章中兴”的时代,它与建安一起作为两个文学创作繁荣期,代表着不同的美学风格。在研究从建安到太康的文学创作时,人......
六朝南学的集体杰构──论东晋晚出尚书古文不可废郭仁成自从清乾隆十年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问世,流传已逾千载的孔传本《古文......
言意之辩的概念虽由汤用彤先生于1942年首先提出来,但言意之辩的论争却肇端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期,始于先秦《周易》、《墨子》与《庄......
魏晋之际名教自然之争与诗人心态魏娟莉魏晋之际,伴随着司马氏的篡权及排除异己的政治活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名教与自然的激烈争......
<正> 风度,对于个人来说,是文化素养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映;对于一定的阶层来说,是由集中体现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言......
<正>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北方兵连祸接,战乱频仍。自东汉王朝血腥镇压黄巾农民军起,接踵而来的“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
<正>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晋书》本传说他:“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
魏晋易代之际,既有历史的更迭变化,也充满了时代的刀光剑影与泣血的生命悲歌。司马氏集团采取高压政策杀戮异己,使文人的内心常常......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时期,而从文学角度来看,魏晋时期则是处于中国文学的高峰时期,不论就其文学成就还是文人风貌都值得关......
<正> 魏晋之际的“名理学”即辩名析理之学,是由汉代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演化而来的,也是魏晋清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含有两个方面......
魏晋之际的政治演变历来不乏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史与家族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过去“政治集团”......
【正】 魏晋南北朝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大转折的关键”(宗白华语),其重要地位已日愈为人们所注重,特别是其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潮之间......
传统儒生视名节胜过生命,而生命意识在魏晋之际随着人的自党日益增强。当全身与全节出现取舍矛盾之时,嵇康舍身取义,山涛苟且求全,而阮......
<正> (一)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孔子说:“士志于道”,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他们的一个主题。从历史上来考......
<正> 《三国志》的作者,魏晋之际著名的史学家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早年师从蜀汉著名学者谯周。谯周......
<正> 二十年前,周予同先生开列了中国经学史专题研究二十四则,第一则便是“经史关系的演变”。研究经学史以及史学史、目录学史、......
忠君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一直得到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的格外强调。虽然自党锢之祸后,士人心中的忠君观念开始动摇,但......
【正】 佛教是产生于古印度的宗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终东汉一代,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序》说:“道由人弘,......
【正】 在中州古代人物志上,魏晋之际的尉氏人阮籍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思想、言行和著作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是“竹......
汉魏之际,士家大族乘机崛起,他们的政治倾向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他们的政治取向也随着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
<正>学生作业中的多样解读和发挥(学生作业一)(一)在"烧"与"冻"之间徘徊喜欢"‘那我就不如烧完!’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这个结尾。......
竹林七贤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相互间有着错综的交往,但却不是一个目标一致的政治集团。他们在政治心态上有着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