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课堂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同时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创设数学课堂的情境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于兴趣。” 也有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和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争等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为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在游戏中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在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如下图):
师说:“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但是猫想抓到老鼠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必须全部答对这些题目,请你有信息吗?你们能抓到老鼠吗?”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都说:“能,肯定能!”这个游戏练习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也不枯燥,兴趣极浓,而且解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可见,创设游戏情境,把学生引进了“乐学”的大门。
二、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好奇关切、暂时迷惑不解的悬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悬念:公元1052 年,南方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广渊)的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占了珐州(今广西的南宁南)等地,宋仁宗决定派遣大军去平定叛乱。选谁去统领大军呢?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大将狄青(公元1008—1057 年)。狄青大将军统率大军去征讨侬智高。大军出了桂林,路途艰险,军心动摇,竟有一些兵士开了小差。狄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天,狄青对将士们说:“此番来南方讨伐叛军,是吉是凶,只好由神明决定了。我随便扔在地上100 个铜钱,是吉的话,个个应当面朝上;只要其中有一个是面朝下的,那么就是凶,那我们只好马上班师回朝了。”有人劝道:“再怎么运气好,100 个铜钱扔下去,总不见得个个面朝上的呀。如果有面朝下的,不就要动摇军心?如果不战而回朝,岂不是违抗圣旨?请大将军三思而行!”狄青不听,叫心腹拿来一袋铜钱。他口中念念有词:“神明保佑,神明保佑!”突然他掏出一把钱,眼睛一闭,向上一抛,当铜钱落下时,一些将士围上去观看,100 个铜钱居然全都是面朝天的。果真是神灵保佑!全军闻知,欢呼声响遏行云。这时狄青叫心腹拿来一百只钉子,把铜钱都钉在地上,并用青纱罩在上边,还亲自动手加了封,一边虔诚地说道:“待等大军得胜回朝路经此地时,用厚礼祭奠神明,那时再取回这些铜钱。”狄青用此来稳定军心。全军此时士气高涨,很快穿越过险途,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师:“同学们100 个铜钱全部面朝上有没可能呢?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此时的同学就好似那些士兵,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都想学习可能性。
三、创设开放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正是现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它的开发取决于人们的开放性思维。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给学生创设追求创新、发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对其心理智力产生刺激,形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我设计了如下的情景:六(2)班有8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游玩丹桂园,售票处写着:每张20元,10人以上8折优惠,问他们9人买门票至少要花多少元钱?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学生特感有兴趣,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1)每人各自买票,则共要花钱:20×9=180(元);
(2)9个人买10张票,多买一张票,这样可以享受8折优惠,共要花钱:20×10×80%=160(元);
(3)9个人买10张票,多买一张票,这样可以享受8折优惠,并将多余的一张票按8折转让给别人,这样共花钱:20×10×80%-20×80%=144(元);
(4)9个人买10张票,多买一张票,这样可以享受8折优惠,并将多余的一张票按原价转让给别人,这样共花钱:20×10×80%-20=140(元)。
在学生们进行了解答后,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解法好?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讨论,认为:(1)没动脑筋;(2)浪费一张门票;(3)自己得到实惠的同时他人也得到实惠;(4)投机取巧,按原价卖出,人家不愿买。显然,解法(3)最好。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灵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情境的作用,应该更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于兴趣。” 也有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和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争等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为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在游戏中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在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如下图):
师说:“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但是猫想抓到老鼠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必须全部答对这些题目,请你有信息吗?你们能抓到老鼠吗?”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都说:“能,肯定能!”这个游戏练习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也不枯燥,兴趣极浓,而且解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可见,创设游戏情境,把学生引进了“乐学”的大门。
二、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好奇关切、暂时迷惑不解的悬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悬念:公元1052 年,南方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广渊)的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占了珐州(今广西的南宁南)等地,宋仁宗决定派遣大军去平定叛乱。选谁去统领大军呢?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大将狄青(公元1008—1057 年)。狄青大将军统率大军去征讨侬智高。大军出了桂林,路途艰险,军心动摇,竟有一些兵士开了小差。狄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天,狄青对将士们说:“此番来南方讨伐叛军,是吉是凶,只好由神明决定了。我随便扔在地上100 个铜钱,是吉的话,个个应当面朝上;只要其中有一个是面朝下的,那么就是凶,那我们只好马上班师回朝了。”有人劝道:“再怎么运气好,100 个铜钱扔下去,总不见得个个面朝上的呀。如果有面朝下的,不就要动摇军心?如果不战而回朝,岂不是违抗圣旨?请大将军三思而行!”狄青不听,叫心腹拿来一袋铜钱。他口中念念有词:“神明保佑,神明保佑!”突然他掏出一把钱,眼睛一闭,向上一抛,当铜钱落下时,一些将士围上去观看,100 个铜钱居然全都是面朝天的。果真是神灵保佑!全军闻知,欢呼声响遏行云。这时狄青叫心腹拿来一百只钉子,把铜钱都钉在地上,并用青纱罩在上边,还亲自动手加了封,一边虔诚地说道:“待等大军得胜回朝路经此地时,用厚礼祭奠神明,那时再取回这些铜钱。”狄青用此来稳定军心。全军此时士气高涨,很快穿越过险途,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师:“同学们100 个铜钱全部面朝上有没可能呢?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此时的同学就好似那些士兵,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都想学习可能性。
三、创设开放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正是现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它的开发取决于人们的开放性思维。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给学生创设追求创新、发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对其心理智力产生刺激,形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我设计了如下的情景:六(2)班有8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游玩丹桂园,售票处写着:每张20元,10人以上8折优惠,问他们9人买门票至少要花多少元钱?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学生特感有兴趣,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1)每人各自买票,则共要花钱:20×9=180(元);
(2)9个人买10张票,多买一张票,这样可以享受8折优惠,共要花钱:20×10×80%=160(元);
(3)9个人买10张票,多买一张票,这样可以享受8折优惠,并将多余的一张票按8折转让给别人,这样共花钱:20×10×80%-20×80%=144(元);
(4)9个人买10张票,多买一张票,这样可以享受8折优惠,并将多余的一张票按原价转让给别人,这样共花钱:20×10×80%-20=140(元)。
在学生们进行了解答后,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解法好?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讨论,认为:(1)没动脑筋;(2)浪费一张门票;(3)自己得到实惠的同时他人也得到实惠;(4)投机取巧,按原价卖出,人家不愿买。显然,解法(3)最好。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灵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情境的作用,应该更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