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知识缺失误诊为能力缺陷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将学生做题关注不到关键词、挖掘不出隐含条件,误诊为审题不仔细
  1.1课堂教学简单实录
  案例一3月底参加了市高三复习会议,探讨高考的二轮复习问题,期间听了一节题为《科学审题》的公开课.
  上课开始,教师给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与转台之间能出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物块重力的k倍,物体与转轴相距R, 物块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让转速均匀增大,在物块由静止到相对转台开始滑动前的这一过程中转台对物块做的功为
  A.0B.小于kmgR/2C.等于kmgR/2D.大于kmgR/2
  学生思考后老师提问,第一位同学选A,理由是静摩擦力指向圆心与速度垂直,所以不做功;第二位同学选D;第三位同学选C.
  教师没有直接评价三位同学的回答,而是很有策略的又给出了下面这个相似题:
  同图1,质量为m的物块与转台之间能出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物块重力的k倍,物体与转轴相距R,物体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加至某值时,物块即将在转台上滑动,此时转台已开始匀速转动,在这一过程中,摩擦力对物体的功是
  A.0B.2πkmgRC.kmgR/2D.kmgR
  再提问第三位同学,这位同学思考后仍选C(相同答案).
  老师追问:你选了相同的答案,难道这两题没有区别吗?然后引导同学寻找两题的差异,发现第2题中物块即将滑动时转台为匀速运动,所以kmg=mv2/R,选C是对的;而第1题中转台转速在均匀增大,所以有一个分力让物块加速,另一个分力提供向心力,如图2所示,因而kmg>mv2/R,正确答案为B.
  此时教师指出学生因为没有关注到关键词(挖掘出隐含条件)而出现错解,原因是审题不够仔细(能力有缺陷),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要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挖掘出隐含条件方能正确解题,然后顺理成章的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是要“科学审题”.
  1.2原因分析
  学生没有关注到关键词、挖掘出隐含条件,出现错解的原因仅是因为看题不仔细吗,老师提醒学生仔细审题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不仅回答问题的3位同学没有注意到而且全班同学(从当时同学的反应看)都没有注意到“转台转速均匀增加”带来的影响,难道全班没一个仔细的,当然不是.“不仔细”已成为许多师生诊断错解原因的“清凉油”,似乎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可以把错误原因归结为能力上的“不仔细”.
  再看一个案例:
  因为通过最高点时速度不小于gr,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易算出最低点速度v0≥5 m/s,所以不少同学认为此题没有答案.犯这种错误的原因难道说是“不仔细”,没关注到“不脱离轨道”这一关键词吗?当然不是,他们正是凭借这一关键条件得出v0≥5 m/s.
  出错的真正原因是知识缺失.这部分学生认为不脱离轨道就只有通过最高点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这一种情况,事实上,当小球初速度较小时,小球就在轨道的下半部分来回运动,这也是不脱离轨道的情况,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算得正确答案为D.案例一学生错解的真正原因也是知识缺失,因为学科指导意见上明确说明“不要求分析变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问题”,学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头脑中没有这块知识,即便看到也无法引起关注和做出相应的反应,就如看到一座高山,地理学家关注的是海拔和地貌,植物学家关注的是植被、物种,而一般的旅行者,则关注风景,知识背景的不一样,触发的关注点不同.
  可见,审题时,看到了关键词却无法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判断,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其真实原因与其说是学生能力上有缺陷,不如说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
  2将解题时建立了错误物理模型、乱套公式,误诊为分析、综合等能力差
  案例三如图4所示,有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 q的粒子,一开始静止于坐标原点.空间中有沿y轴正方向、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和垂直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已知粒子在轨道上最高点的曲率半径R是该点纵坐标的两倍,不计粒子受到的重力.求粒子在轨道上最高点的速率v及粒子在轨道上最高点的纵坐标ym.
  2.1常见诊断及处理
  常见分析:本题中粒子既不是做匀速圆周运动,也不是在恒力作用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是一个一般性的曲线运动,解答时不能抽象成某个熟悉的物理模型(如类平抛或圆周运动),只能从基本方法入手,即对物体在最高点时受力分析,电场力和洛伦兹力都指向圆心,它们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据此列出方程:Eq qvB=mv2R.
  学生错在建立了错误的物理模型,乱套公式,即建立了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模型,乱套了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的半径公式.因而将出错原因诊断为学生分析、综合等能力有缺陷;提出的解决办法一般是要重视过程分析或重视建模之类的.
  如果真是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有缺陷,解题时建立错误的物理模型,乱套公式就会为常态,但事实上,特定的学生表现出的往往只是在某类或某几类物理模型上出现这种错误,其它很多的物理模型都不会出错.所以建立了错误的物理模型、乱套公式一定另有原因,那么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2.2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学生解题时建立了错误的物理模型、乱套公式的原因很可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不足,若学生的程序性知识不足, 面对问题时表现为不知“怎么办”.由于不知“怎么办”,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将问题“降级”,通过“降级”,找到“怎么办”的知识进行求解,常见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这种情况.例如刚学平抛运动时,比较多的同学会把平抛运动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处理,就是因为学生不会处理平抛运动,于是将平抛运动问题“降级”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案例三中,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知识,所以就将它“降级”为匀速圆周运动,表现出来就是建立了错误的物理模型、乱套了公式.
  建立错误物理模型、乱套公式,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表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少解决复杂问题相对应的“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教学的重心应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相应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而不是空谈如何提高和培养能力.
  3误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训练,解题能力自然可以大幅提高
  3.1“题海战术”渐渐失灵
  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要多做题,量变引起质变,题目做到一定量,解题能力自然就提高了,真实的情况是大量做题开始比较有效,后来就慢慢失灵,没有效果了.
  案例四笔者注意到有部分同学高一时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只用基本公式;经过一年训练,到高二时遇到“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又是只用基本公式;又经过一年的大量训练,到高三时遇到“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还是只用基本公式.我问他们:“很多题目用基本公式解答过程比较复杂,为什么不采用更简便的平均速度公式,v-t图象求解呢?”学生往往回答,“习惯了用基本公式,其它方法都不太熟悉.”事实上,对绝大多数学生大量的训练,并不能使其解题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3.2原因分析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训练到了一定阶段,成绩并没有随着训练量的加大而不断提高,总是稳定在同一中下水平.因为解决复杂的问题需要比较多的策略性知识,如果在问题训练后老师不指引学生提取策略性知识,大多数学生的策略性知识不会自动增加.
  认知心理学对问题本质的研究表明从不会到会(基本技能习得)需要训练,从会到熟练甚至巧,不仅需要训练,更需要总结和提炼;是否具备特定领域的知识是做出合理推论的重要条件,个体在特定领域内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将在决策时起关键作用!
  知识是重要的,能力并不是独立于知识的东西,离开知识积累的情况下谈能力培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教学要从虚无的能力培养回归到知识习得(这里的知识除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知识结构的建构和完善上,上新课是为了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学生做练习是为了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上复习课是为了比较和完善知识结构,考试检测是为了诊断和弥补知识结构.
其他文献
物理科学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教会学生思维,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任务.物理科学思维能力不但对学生学好物理至关重要,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亦有重要作用.  有些学生面对物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套公式,模仿以前做过的题求解或利用已形成经验的物理模型,这是思维不科学的表现.其后果是相似的问题不知其区别,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知物理结论的意义和成立的条件,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解决问题的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罗兆华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就物理学科而言,物理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教学方法而言,不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都离不开问题.有了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实验器材场地、教学任务的影响,演示实验成为中学物理实验探究的主要教学方法, 也是物理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通过直观、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为学生学习提供系统的感性认识,为理论的学习做好铺垫.为了让演示实验充分发挥课堂演示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实验,让演示实验更易观察,更具有操作性.因此在不同场合的公开课上,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让我们感受到物理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仅重视传统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填鸭式”教学、“题海训练”作为主要途径,学生一直处于机械的重复记忆,仅注重如何利用重要规律公式来解题.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也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很多物理原理和现象都是通过公式来展现,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感到吃力,不能完全理解和吸收知识.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往教师基本不需要或很少创设
每一个中学物理实验都必须有实验仪器.常用的实验仪器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电压表、电流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等.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考物理实验题为了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同时也使实验测量更精确、误差更小.高考考查的实验仪器增加了光电门、气垫导轨、传感器、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现代化设备.随着高中物理教材的改版,这些现代化实验仪器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出现得越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殿堂,物理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只有处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主动探究问题.同时,物理知识的引入,是物理课堂的基础.所以,在物理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情景,营造良好的气氛,做好物理知识的引入,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应用好课堂情景,巧妙地引入物理知识,提高课堂质量.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物理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以让广大学生手脑并用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空气的‘力量’”一节为例,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活动、开展课外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无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  “问题是课堂的心脏”.课堂中一个个问题就好比韵律操中一个个动作,要想课堂给人更多的回味与精彩,问题设计就需更深的思考与研究.课堂教学的深入总是伴随着一个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叶澜教授将“课堂教学过程”比喻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过程,也是课堂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初中物理课堂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所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呢?设问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情境进行课前导入,能够使学生更加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带着疑问、兴趣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学习中,从而达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