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数学概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z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通常要经历动作表征、肖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层级,教师需要依循此规律,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建立表象、查漏补缺、提炼抽象,从而逐步揭示概念、完善概念、形成概念,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循序渐进;概念教学;认识线段;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40-01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动作表征、肖像表征、符号表征是推进生命个体内在智慧的三个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少教师只关注动作表征,使学生缺失对数学知识内在逻辑的认知,感念认知停留在操作层面;有的教师止步于肖像表征,使学生对概念的把握只停留在具化阶段;有的教师直接进入符号表征,使学生对概念的把握并不深入,陷入了“形式化”的感知窘境。因此,只有促进三类表征的有机融合,才能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认知融入实践。笔者现以“认识线段”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循序渐进地深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建立表象,借助动作表征揭示概念
  小学数学中不少概念是借助动作的描述加以解释的,因此动作表征就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动作反应对知识进行展现,这也契合了小学生以直观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而教师需要选择具有鲜活动态特征的实物,积极借助动作演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探寻蕴藏在动作中的抽象概念,为学生建立初步的直观视角表象。
  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教师邀请一名学生向大家展示了溜溜球的玩法。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溜溜球被甩出后在直线下降的过程中,牵引的绳子形成了一条笔直的直线。随后,教师拿出一条弯曲的毛线,并让学生按溜溜球的玩法思考:怎样使这根弯曲的毛线变直?学生纷纷动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将其拉直。教师则相机揭示:用一定的力量将毛线拉直,两只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一条线段。
  在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溜溜球的玩法,让学生形象感知“点运动形成线”的直观影像,再通过借力拉直毛线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线段的一个重要特征——直,并在实践操作中感受线段要有起点和终点,有相对确定的长度。在动作演示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深入感知了动作表征与原始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了对线段的直观表象,为全面把握线段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查漏补缺,借助肖像表征完善概念
  学生对具体的材料形成感知后,再借助图像获取相应的知识、了解其内在性质,这就是肖像表征。学生对于线段的感知不能止步于具体的实物,当然也不能一步登天,直接抽象出符号特征,而要通过完善肖像表征等途径来进一步揭示其本质属性,为学生更深入地进行符号提炼奠定基础。
  有了对线段的初步认知,教师组织学生在纸上画出一条线段,不少学生画出了没有端点的“线段”。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评判,而是拿出一张白纸进行对折,引导学生观察形成的折痕是否是线段,学生认为是线段。教师追问:为什么折痕没有“手指”也是线段呢?此时,有学生指出“因为这条线有始有终”。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替代“手指”表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呢?学生兴趣高涨,有的建议用小竖线,有的建议用小圆圈,有的建议用小圆点。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展示功能,将折痕剥离出来,强化小竖线对线段的意义。
  学生画线段时容易忘记两端的起点和终点,暴露出对线段的认知还存在漏洞。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折痕”,在联系对比中揭示线段不同部分的具体名称及其表征意义,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不断完善对线段这一概念的认知。
  三、抽象提炼,借助符号表征形成概念
  所谓符号表征,就是隐退具体可感知的视觉形象,借用抽象化的符号或者文字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外在显示的特征易于识别,而隐含在其中的本质属性则需要强化认知,否则就会形成只积累表象而忽视其内涵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学生形成表象认知之后,教师要进一步拓展、深化学生思维关注的范畴,通过向符号表征的过渡,促进学生对概念认知的质变。
  如经过上述教学,不少学生对线段的认识还存在这样的误区:短的是线段,长的不是线段。学生尤其对“长”的具体限度缺乏感性体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一张纸片上进行对折,力求使折痕最长,并尝试与周围同学所折的“线段”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线段有长有短”的特点。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深入观察、细致比较、不断操作和深入说理的过程中,透过动作表征和肖像表征,抽象出契合线段概念的完整价值,使学生掌握线段概念的真正内涵。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循序渐进地经历思维认知的不同层级,从而促进学生的内在感知不断走向对概念的深度理解。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根,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灵魂所在。以苏教版“用字母表示数”为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学会数学地思考。  [关键词]苏教版;核心问题;用字母表示数;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3-01  核心问题是指一节课的中心问题,是具有一定思维含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数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化的课堂生成,开展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探究中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以学定教 差异互补 数学化 自主建构 反比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30  教学思考:  “反比例”是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为什么而教”是关乎教育价值追求的问题,是教育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堂应是思维碰撞、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考,使学习的知识“活”起来。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的转折处发生,从而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维;课堂学习;发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赋予学生更大更广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少一些提示与暗示,尽可能多地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自省中探求真知。  [关键词]三角形面积;计算;思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40-0
[摘 要]“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既是对学生口算的巩固与提升,也是学生今后学习“除数不是整十数笔算”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入手,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真正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提升运算能力。  [关键词]生长点;重点;难点;笔算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42-01  “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
[摘 要]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乘除法基础知识。通过对比操作过程、计算过程和练习过程,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除法迁移到有余数的除法中,从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分法和算式的意义。  [关键词]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对比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6-00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
[摘 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数学学科特有的文化意蕴,带领学生经历“再创造”的文化轨迹,可以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丰满、厚实。以“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用文化的养分滋养课堂,建立起基于“文化”开掘、传承、发展、创新的教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学习 数学文化 三角形面积计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
[摘 要]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年级“长度的度量”教学为例,说明教师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从无到有、由粗疏到缜密的“再创造”过程。  [关键词]再创造;长度的度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14-03  缘由  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沿着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课堂实施很顺利,从当堂课的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正确率也比较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问题暴露出来了:不少学生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同的进率相混淆
[摘 要]数学探究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是由于课堂容量有限,探究往往求快求结果,流于形式。通过分解细化探究步骤,精简各环节程序,分层有序推进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互动实效,就可以做到既放慢节奏又不降低效果,一举两得。  [关键词]数学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慢节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