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多年课程改革的坚持,可见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观念审视、研究课堂教学,使课堂新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
巧妙引“导”,为数学学习准确导航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设计合适、有效的问题,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导”在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关注学生已有认知,把严谨、抽象的数学,通过老师巧妙的引导,变枯燥为有趣,诱发积极思维。
如在教学二年级《找规律》时,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名叫“比比咱们的记忆力”,出示两张卡片,卡片反面各有一个多位数,让两位同学来比赛,看谁能以较快的速度记住上面的内容。(男女生各一名,男生记的内容是568936589,女生记的是245245245),学生马上说这个比赛不公平,女生记的数字有规律,只要记住245就行了,重复三次。此时我因势力导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这样引导进入新知的探究,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导”在学法提示
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形成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领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五根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小组合作,从五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我将学生可能想到的选法整理到一张表格中,学生摆完后共同观察,并记录在表格中。根据学生观察汇报的结果,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很快发现两条边加起来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本环节,在问题提出之前,我让学生充分操作、观察、比较,为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体验作为支撑,然后围绕“核心知识”精心引导学法,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这样的数学思考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导”在难点突破
每一个数学知识的难点往往就是重点,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而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直观的。课堂的引导就要化抽象为直观,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判断、迁移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抽象的单位“1”的理解是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引导:(1)观察。借助图形说说每图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并说每一个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2)对比。对以上图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3)概括。通过以上的观察对比,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概括;(4)运用。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单位“1”的意义。让孩子们在直观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大胆开“放”,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索知识的奥秘。
“放”在用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在思维碰撞中明晰道理,真正把知识学活,用活。
如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后,出示:76<□,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起初我把数的顺序从小排列,并紧接着问:还有其他填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一大串100、800、909……远远超过当前所学的范围,接着我说:“还有吗?写得完吗?”这样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放”在汇报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因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在思想上确立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使产生产生亲切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等于底乘邻边还是等于底乘对应的高呢?当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产生了激烈的争辩时,我放手让学生交流。当学生们在质疑争辩中,明白了当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底不变,但高变大了,面积变了……这样,在开放的汇报交流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求法的认识不断得到提升,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还明白了两种平面图形的变化中边与面积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彰显无疑。
“放”在动手操作
《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应用知识并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时,精心设计了探究情境(我用向日葵面包店的一种长方体包装盒把整节课穿起来),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操作探究,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孩子们不但解决了数学问题,还成为了“设计师”“营销员”,我留足时空,让学生充分 动手操作,借助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捆一捆,在小组内愉快地讨论、交流,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 、 、 、……)。学生们集思广益,自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他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导”“放”相携,使数学课堂生机勃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學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该导则导,该放则放,导放结合,相辅相承,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顺水推舟” 学概念
小学数学课程,概念多且杂,有些概念是全新的领域,有些则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或经验储备。怎样落实概念的教学呢?教师根据学情,采取确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导放结合,穿插,才能完成好概念的教学。
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采取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口算(每个算式的答案都是1)。第二步,观察(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和乘积之间有什么特点?)第三步,发现(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就叫互为倒数。)第四步,理解(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自主举例加以应用提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放”再“导”,从具体到抽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倒数的知识联系点“乘积是1”,弄清概念,最后又放手让学生应用,加深对概念的掌握。
“收放自如”学计算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起来,赋以枯燥的算理教学以生动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要顺应学情,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碰到问题时再大胆“出手”,于关键处点拨。
如在教学“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将例题“2900÷700”直接呈现在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计算。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900÷700=4……1,由于学生受到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影响,产生了负迁移,都认为此题是正确的。这时,教师不能再“放”,我引导学生围绕“1”这一问题的症结进行引导,用以下几点进行点拨:先让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发现计算错误。接着引导学生分析: 从现象上分析:余数在被除数中所在的数位是百位,所以余数是100而不是1。从本质上分析: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两个0,表示同时缩小了100倍,商不变,余数却跟着缩小100倍,所以余数1要扩大100倍,才能还原成本身的余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按“放——导——放——导”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深入浅出”学几何
空间与几何的的学习,重在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提升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精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素材,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感受几何的概念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
如当学生学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构建了用对应的底乘高再除以2来求面积。我设计了求出右边斜边是1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们议论纷纷,“斜边上没有高怎么求面积呢?” “真的不可以吗?没有高那我们画一条嘛!”我顺势而导,学生们就动手画出了高,几个同学就恍然大悟,“真的有高了!原来就是斜边的一半嘛”一语道破天机,其他的同学顿时豁然开朗……当学生面临困境时,我们老师可以风过无痕地加以点拨,让孩子把几何学得丰厚,学得轻松,达到了“深入浅出”的境界。
结语
总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巧妙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使这首老调弹奏出和谐而富有激情的新歌。
巧妙引“导”,为数学学习准确导航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设计合适、有效的问题,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导”在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关注学生已有认知,把严谨、抽象的数学,通过老师巧妙的引导,变枯燥为有趣,诱发积极思维。
如在教学二年级《找规律》时,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名叫“比比咱们的记忆力”,出示两张卡片,卡片反面各有一个多位数,让两位同学来比赛,看谁能以较快的速度记住上面的内容。(男女生各一名,男生记的内容是568936589,女生记的是245245245),学生马上说这个比赛不公平,女生记的数字有规律,只要记住245就行了,重复三次。此时我因势力导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这样引导进入新知的探究,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导”在学法提示
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形成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领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五根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小组合作,从五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我将学生可能想到的选法整理到一张表格中,学生摆完后共同观察,并记录在表格中。根据学生观察汇报的结果,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很快发现两条边加起来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本环节,在问题提出之前,我让学生充分操作、观察、比较,为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体验作为支撑,然后围绕“核心知识”精心引导学法,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这样的数学思考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导”在难点突破
每一个数学知识的难点往往就是重点,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而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直观的。课堂的引导就要化抽象为直观,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判断、迁移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抽象的单位“1”的理解是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引导:(1)观察。借助图形说说每图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并说每一个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2)对比。对以上图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3)概括。通过以上的观察对比,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概括;(4)运用。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单位“1”的意义。让孩子们在直观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大胆开“放”,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索知识的奥秘。
“放”在用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在思维碰撞中明晰道理,真正把知识学活,用活。
如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后,出示:76<□,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起初我把数的顺序从小排列,并紧接着问:还有其他填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一大串100、800、909……远远超过当前所学的范围,接着我说:“还有吗?写得完吗?”这样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放”在汇报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因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在思想上确立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使产生产生亲切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等于底乘邻边还是等于底乘对应的高呢?当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产生了激烈的争辩时,我放手让学生交流。当学生们在质疑争辩中,明白了当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底不变,但高变大了,面积变了……这样,在开放的汇报交流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求法的认识不断得到提升,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还明白了两种平面图形的变化中边与面积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彰显无疑。
“放”在动手操作
《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应用知识并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时,精心设计了探究情境(我用向日葵面包店的一种长方体包装盒把整节课穿起来),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操作探究,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孩子们不但解决了数学问题,还成为了“设计师”“营销员”,我留足时空,让学生充分 动手操作,借助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捆一捆,在小组内愉快地讨论、交流,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 、 、 、……)。学生们集思广益,自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他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导”“放”相携,使数学课堂生机勃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學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该导则导,该放则放,导放结合,相辅相承,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顺水推舟” 学概念
小学数学课程,概念多且杂,有些概念是全新的领域,有些则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或经验储备。怎样落实概念的教学呢?教师根据学情,采取确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导放结合,穿插,才能完成好概念的教学。
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采取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口算(每个算式的答案都是1)。第二步,观察(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和乘积之间有什么特点?)第三步,发现(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就叫互为倒数。)第四步,理解(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自主举例加以应用提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放”再“导”,从具体到抽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倒数的知识联系点“乘积是1”,弄清概念,最后又放手让学生应用,加深对概念的掌握。
“收放自如”学计算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起来,赋以枯燥的算理教学以生动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要顺应学情,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碰到问题时再大胆“出手”,于关键处点拨。
如在教学“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将例题“2900÷700”直接呈现在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计算。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900÷700=4……1,由于学生受到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影响,产生了负迁移,都认为此题是正确的。这时,教师不能再“放”,我引导学生围绕“1”这一问题的症结进行引导,用以下几点进行点拨:先让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发现计算错误。接着引导学生分析: 从现象上分析:余数在被除数中所在的数位是百位,所以余数是100而不是1。从本质上分析: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两个0,表示同时缩小了100倍,商不变,余数却跟着缩小100倍,所以余数1要扩大100倍,才能还原成本身的余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按“放——导——放——导”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深入浅出”学几何
空间与几何的的学习,重在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提升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精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素材,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感受几何的概念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
如当学生学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构建了用对应的底乘高再除以2来求面积。我设计了求出右边斜边是1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们议论纷纷,“斜边上没有高怎么求面积呢?” “真的不可以吗?没有高那我们画一条嘛!”我顺势而导,学生们就动手画出了高,几个同学就恍然大悟,“真的有高了!原来就是斜边的一半嘛”一语道破天机,其他的同学顿时豁然开朗……当学生面临困境时,我们老师可以风过无痕地加以点拨,让孩子把几何学得丰厚,学得轻松,达到了“深入浅出”的境界。
结语
总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巧妙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使这首老调弹奏出和谐而富有激情的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