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的导语是指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用语。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下面笔者结合具体实例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一、创设情境,巧妙过渡
在教学优美的古典诗歌和抒情散文时,我常常用多媒体和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就自然会紧紧地跟上教学的脚步,并被深深吸引。例如,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了几组春天生机盎然的图片,伴随着克莱德曼优美的钢琴曲《春野》,学生进入如诗如畫的意境中,此时再配以深情的导语:“春天,是四季之最美的时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鸟语花香,姹紫嫣红。你看,那细密的春雨,那和煦的春风,那盛开的百花,那婀娜的柳枝……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在优美的春天里,尽情遨游吧!”这段富有诗意的导语,让学生不知不觉已沉浸在春天那美丽的自然之景中,为后面的有效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还有《秋天》《钱塘湖春行》《紫藤萝瀑布》等课文,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
二、巧设疑问,制造悬念
我们如果用巧妙的提问作为导语,收到的效果也会非同一般。例如在讲授《月亮上的足迹》时,我用这样的话语导入:“自古以来,人类都有飞天的梦想,那大家知道,第一个实现飞天梦想的人是谁吗?是哪国人?他飞上月球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寻找答案。”另外,《化石吟》的教学导入语是:“同学们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吗?这部电影把我们带入活生生的恐龙世界,这里老师有个疑问,有没有同学帮我解答:为什么亿万年前的恐龙早已销声匿迹了,我们现在却还能看到这么真实奇妙的恐龙世界呢?”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就会寻根究底,认真学习课文。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这种方法比较常见,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具体结合所上课文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如《绿色蝈蝈》的教学导语:“孩提时代,唱歌的知了、鸣叫的蟋蟀、织网的蜘蛛、运食的蚂蚁,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是我们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大家知道绿色蝈蝈吗?”这样,学生们马上联系自己的记忆,自由讨论起来,轻松自在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又如在讲《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和学生聊聊中国的历史:“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他们灭绝人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被害者达30万人。4年后,南斯拉夫的一座小城的人民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一天中7000余人被杀,其中有300个孩子,他们那一声声“爸爸妈妈”的呼唤是如此地让人感到撕心裂肺。下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感受和体会这种苦难。”这种方法便是联系大家熟知的历史事实,轻松地导入新课。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四、释题直入,触及中心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能为学生铲除理解障碍,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理想》的教学导语:“理想是什么?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再如,《陋室铭》的教学导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这样的导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快速明确了文章主题,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速度,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借用游戏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用一个好玩的游戏或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开始一堂新课,顿时就能给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活力,上课的效率也会因此大大提高。如教学《童趣》时,课堂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观察,说说这像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像苹果,像烧饼,像月亮,像……接下来再让学生们按自己的想象添上几笔,问他们又会像什么。然后教师小结:“一个简单的图形,加上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会发现它的无限趣味。” 虽然这是个简单的游戏,但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教学《归园田居》时,为了增强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在上课前玩玩猜人物的游戏:“他,性格刚正不阿,适情任性;他,向往和平,追求美好;他的诗作质朴清新,平淡自然,他是田园诗的创始人。猜猜他是谁?抢答开始。”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时,板书两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读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根据对联提示猜人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了其知识面。类似的方法还有讲故事导入,让学生在快乐和期待中开始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时妙用导语,能使教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情境,巧妙过渡
在教学优美的古典诗歌和抒情散文时,我常常用多媒体和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就自然会紧紧地跟上教学的脚步,并被深深吸引。例如,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了几组春天生机盎然的图片,伴随着克莱德曼优美的钢琴曲《春野》,学生进入如诗如畫的意境中,此时再配以深情的导语:“春天,是四季之最美的时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鸟语花香,姹紫嫣红。你看,那细密的春雨,那和煦的春风,那盛开的百花,那婀娜的柳枝……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在优美的春天里,尽情遨游吧!”这段富有诗意的导语,让学生不知不觉已沉浸在春天那美丽的自然之景中,为后面的有效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还有《秋天》《钱塘湖春行》《紫藤萝瀑布》等课文,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
二、巧设疑问,制造悬念
我们如果用巧妙的提问作为导语,收到的效果也会非同一般。例如在讲授《月亮上的足迹》时,我用这样的话语导入:“自古以来,人类都有飞天的梦想,那大家知道,第一个实现飞天梦想的人是谁吗?是哪国人?他飞上月球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寻找答案。”另外,《化石吟》的教学导入语是:“同学们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吗?这部电影把我们带入活生生的恐龙世界,这里老师有个疑问,有没有同学帮我解答:为什么亿万年前的恐龙早已销声匿迹了,我们现在却还能看到这么真实奇妙的恐龙世界呢?”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就会寻根究底,认真学习课文。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这种方法比较常见,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具体结合所上课文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如《绿色蝈蝈》的教学导语:“孩提时代,唱歌的知了、鸣叫的蟋蟀、织网的蜘蛛、运食的蚂蚁,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是我们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大家知道绿色蝈蝈吗?”这样,学生们马上联系自己的记忆,自由讨论起来,轻松自在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又如在讲《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和学生聊聊中国的历史:“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他们灭绝人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被害者达30万人。4年后,南斯拉夫的一座小城的人民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一天中7000余人被杀,其中有300个孩子,他们那一声声“爸爸妈妈”的呼唤是如此地让人感到撕心裂肺。下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感受和体会这种苦难。”这种方法便是联系大家熟知的历史事实,轻松地导入新课。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四、释题直入,触及中心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能为学生铲除理解障碍,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理想》的教学导语:“理想是什么?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再如,《陋室铭》的教学导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这样的导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快速明确了文章主题,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速度,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借用游戏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用一个好玩的游戏或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开始一堂新课,顿时就能给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活力,上课的效率也会因此大大提高。如教学《童趣》时,课堂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观察,说说这像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像苹果,像烧饼,像月亮,像……接下来再让学生们按自己的想象添上几笔,问他们又会像什么。然后教师小结:“一个简单的图形,加上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会发现它的无限趣味。” 虽然这是个简单的游戏,但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教学《归园田居》时,为了增强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在上课前玩玩猜人物的游戏:“他,性格刚正不阿,适情任性;他,向往和平,追求美好;他的诗作质朴清新,平淡自然,他是田园诗的创始人。猜猜他是谁?抢答开始。”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时,板书两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读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根据对联提示猜人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了其知识面。类似的方法还有讲故事导入,让学生在快乐和期待中开始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时妙用导语,能使教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