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应用初步的方法和经验读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并乐于与人交流等。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从最基础抓起,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人在低年级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收获颇多。
一、感情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而言,要想很好的理解课文,说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令成人满意的答案,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学生阅读的不再是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帮助他们去理解的内容,而是文字符号。《课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首位,即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但在阅读起始之初对学生要求过高,则可能会因畏难而失去阅读的兴趣。我认为有感情地诵读,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时,课文用了“得意”、“非常得意” 、“气极了”来形容北风的神态,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教学,通过品读“得意”“非常得意”等词,让学生感悟北风的盛气凌人、愚蠢可笑、过于自信。在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有一定的理解后,再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便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图象,脑海里也逐渐清晰起来,有了这些铺设,朗读便水到渠成,学生学得轻松,读得兴致盎然。在此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得意过?什么时候非常得意?当你气极的时候会怎么做?并没有直接就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只有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受自己在“得意”时、“非常得意”、“气极了”时的心情,再让学生来读,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等手段,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很好的理解课文。
二、质疑释疑,实现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促使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手段,好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提问,使提问富有启发性,看题思文,读题质疑,便是很好的阅读文本前的阅读预计,它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读由心发。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课始师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生答:丹顶鹤生活在哪里?丹顶鹤吃什么?丹顶鹤到底生活在什么地方?丹顶鹤有多少斤?丹顶鹤可以在天上捉虫吗?……又如:《狐狸和乌鸦》一课,揭题后,老师问: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乌鸦又有什么特点呢?狐狸和乌鸦凑在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呢?学生大胆猜测:“狐狸和乌鸦之间应该发生了的一件事”、“狐狸怎么骗乌鸦的?”“狐狸和乌鸦是怎么在一起的?”、“狐狸和乌鸦合作完成了一项任务” ……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摆脱了束缚,飞越了文本。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质疑可以形成积极的的期待,那么解疑则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动力,它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深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三、巧用填白,深化文章主旨
课文受入选课本篇幅的限制,常常会对一些细节进行省略,老师细心地挖掘一下,会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精彩的新天地,同时也会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文章的主旨。所以我常常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省略进行课文填白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秋游》一课,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围绕“开心”一词,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此时就在草地上会干什么来练习说话。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小朋友会在草地上玩老鹰抓小鸡。”“小朋友会在草地上练倒立。”“小朋友会躺在草地上休息。”“小朋友会围坐在老师身边听老师讲故事。”……这时我趁机问:“小朋友开心吗?”(开心)“是谁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游戏天地?”(大自然)“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巧妙的设计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秋天真美啊!” 有的孩子喊:“我们好开心呀! ”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开心在课堂蔓延。有了样的填白训练,文章的主旨自然地得到了深化。
四、拓展迁移,升华阅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迁移拓展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感知中进行深入体会,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他们对美好情境的向往。这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对阅读感悟的升华。
例如:在《秋姑娘的信》一课学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如果你是秋姑娘,你会给谁写信,去关心关心他。”学生答道,“我想给××写信,让他把字写好。”“我想给××写信,让他认真听讲。”“我想给妈妈写信,让她别太辛苦。”“我想给老师写信,让他保护好嗓子,别把嗓子累哑了。”……这封封“信件”,不正是阅读感悟的升华吗?又如在学完《梅兰芳学艺》一课,总结“梅兰芳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取得成功的例子。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成功经历,“我原来不会唱歌这首歌,通过勤学苦练,我终于学会了。”“我原来不会写毛笔字,经过练习,现在我终于会写了。”……学生的例子可大可小,最后我带领学生总结:成功是勤学苦练换来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便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得到了体现和落实。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读中自读自得,在读中感知体验,在读中浸染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一、感情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而言,要想很好的理解课文,说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令成人满意的答案,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学生阅读的不再是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帮助他们去理解的内容,而是文字符号。《课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首位,即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但在阅读起始之初对学生要求过高,则可能会因畏难而失去阅读的兴趣。我认为有感情地诵读,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时,课文用了“得意”、“非常得意” 、“气极了”来形容北风的神态,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教学,通过品读“得意”“非常得意”等词,让学生感悟北风的盛气凌人、愚蠢可笑、过于自信。在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有一定的理解后,再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便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图象,脑海里也逐渐清晰起来,有了这些铺设,朗读便水到渠成,学生学得轻松,读得兴致盎然。在此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得意过?什么时候非常得意?当你气极的时候会怎么做?并没有直接就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只有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受自己在“得意”时、“非常得意”、“气极了”时的心情,再让学生来读,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等手段,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很好的理解课文。
二、质疑释疑,实现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促使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手段,好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提问,使提问富有启发性,看题思文,读题质疑,便是很好的阅读文本前的阅读预计,它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读由心发。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课始师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生答:丹顶鹤生活在哪里?丹顶鹤吃什么?丹顶鹤到底生活在什么地方?丹顶鹤有多少斤?丹顶鹤可以在天上捉虫吗?……又如:《狐狸和乌鸦》一课,揭题后,老师问: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乌鸦又有什么特点呢?狐狸和乌鸦凑在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呢?学生大胆猜测:“狐狸和乌鸦之间应该发生了的一件事”、“狐狸怎么骗乌鸦的?”“狐狸和乌鸦是怎么在一起的?”、“狐狸和乌鸦合作完成了一项任务” ……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摆脱了束缚,飞越了文本。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质疑可以形成积极的的期待,那么解疑则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动力,它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深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三、巧用填白,深化文章主旨
课文受入选课本篇幅的限制,常常会对一些细节进行省略,老师细心地挖掘一下,会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精彩的新天地,同时也会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文章的主旨。所以我常常抓住文中一些关键的省略进行课文填白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秋游》一课,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围绕“开心”一词,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此时就在草地上会干什么来练习说话。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小朋友会在草地上玩老鹰抓小鸡。”“小朋友会在草地上练倒立。”“小朋友会躺在草地上休息。”“小朋友会围坐在老师身边听老师讲故事。”……这时我趁机问:“小朋友开心吗?”(开心)“是谁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游戏天地?”(大自然)“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巧妙的设计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秋天真美啊!” 有的孩子喊:“我们好开心呀! ”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开心在课堂蔓延。有了样的填白训练,文章的主旨自然地得到了深化。
四、拓展迁移,升华阅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迁移拓展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感知中进行深入体会,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他们对美好情境的向往。这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对阅读感悟的升华。
例如:在《秋姑娘的信》一课学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如果你是秋姑娘,你会给谁写信,去关心关心他。”学生答道,“我想给××写信,让他把字写好。”“我想给××写信,让他认真听讲。”“我想给妈妈写信,让她别太辛苦。”“我想给老师写信,让他保护好嗓子,别把嗓子累哑了。”……这封封“信件”,不正是阅读感悟的升华吗?又如在学完《梅兰芳学艺》一课,总结“梅兰芳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取得成功的例子。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成功经历,“我原来不会唱歌这首歌,通过勤学苦练,我终于学会了。”“我原来不会写毛笔字,经过练习,现在我终于会写了。”……学生的例子可大可小,最后我带领学生总结:成功是勤学苦练换来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便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得到了体现和落实。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读中自读自得,在读中感知体验,在读中浸染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