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相关论文
尊敬的各位编辑老师: “教师节”即将到来,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教师,仍然在心中留有一份美好的回忆和寄托,于是,给你们发一份电子邮件......
“弄瓦”的“瓦”指什么? 《中学语文》2006年第4期《一面映照周朝婚俗的镜子——〈卫风·氓〉》解读三则》一文,对《卫风·氓》......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和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联合承办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高峰论坛......
我与《中学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末,正当我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亟需先进语文教育思想导引之际,《中学语文》发表了......
2019年4月17日晚,《中学语文》读者群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用文字码出生命的高度——教育写作漫谈"的研讨活动,活动主持人为周友喜、......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探究作文教学的根本无疑至关重要,为此《中学语文》读者群于2019年2月15日晚举办了一场“作文教学的......
本刊讯 2018年11月12日晚8:00—9:00,《中学语文》读者群邀请到淮阴师范学院刘飞老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王召强老师就“现代文阅读的......
《中学语文》2005年第11期刊登李国栋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注释辨疑》,作者认为孟子文中的“五十者”、“七十者”分别当指“养桑......
我校丁艳同学的作品《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以下简称《自述》)是以环保为话题的文章。题材虽不新,不奇.但它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读者......
[评议论文]何永生《语文教科书频动及争议背后的制度与课程观透视》,原载《中学语文》2005年第12期。......
记不清是怎么开始与邹贤敏老师交往的了,那些细节,当时的情景,竟至于模糊。大概那时还年轻,评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没有论文,于是,课余我就把......
1993年,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上开设了一个新栏目:教例评析。 从《中学语文》1993年第3期刊载《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
目前,读了《中学语文》2010年第1期上旬刊赵刚老师的《怎一个"忽视"了得--浅析"集体备课"中的几点误区》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既然集......
在20多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对于学识修养和教学经验十分匮乏的人来说,最迫切的就是能够找到良师了。于是,学校阅览室的《中学语文》从......
2008年将迎来《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复刊30周年大庆,潘纪平主编要我写一点回忆性的文字,不禁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诸多往事,纷纷呈......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由茅盾题写刊名的《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之际,正值叶圣陶为《中学语文》题词30周年! 作为一名老读者,我与......
石爱国,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第二届江苏省高考优秀指导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泰州市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泰州......
一 《中学语文》2010年第7、8期上有谢葵的一篇论文《谈“肺腑”》,认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所载“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田蚡......
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
李弗不老师在《大众化错用语举隅》(见《中学语文》上旬刊2014年第12期)一文中谈到“‘非……不可’断后用”现象,例如: “……那是......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解读 二、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
《中学语文》2007年21期上发表了韩肖《(孔雀东南飞)注释商补六例》一文,在第二条解释了“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一句,认为其中的“常......
本刊讯 2016年10月20日晚,《中学语文》读者群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路径”为话题展开了在线研讨。主持人荣幸地邀请......
《中学语文》2014年第3期刊登《让有效灌注课堂教学》一文在讲解《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
编者按:《中学语文》读者群于2015年12月18日晚8:00—9:00以“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为题举行第10次在线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活动由魏为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内容,我的语文教学一直是围绕“文化·生活,积累,思维,经营”十个字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复习迎......
《中学语文》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优秀期刊之一,自1958年创刊以来创造了辉煌业绩、发挥了巨大影响,如今她已风雨兼程走过了50个寒暑......
陈国祥,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26年,曾获泰州市名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系江苏......
《中学语文》创刊于1958年,由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1978年复刊时,语文大师叶圣陶题中学语文词,最先传播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
<正>当重新读了30年前叶老给《中学语文》复刊的题词后,我认识到,一堂好课应该从发展性上进行观察思考,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发展......
<正>30年前,叶圣陶先生为《中学语文》作了这样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