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相关论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学是文学的本真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也不例外。中外文学的差异性深植于语言的差异,语言问题是比较......
自1984年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出版以来,中国比较文学教材伴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由开创发展到繁荣期的历程、概论类教材......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当代传人佛朗哥前几年在一本新著中提出,当今比较文学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跨学科研究:其一是文学与科学,其二是文学与......
回顾中国20世纪的文化史和学术史,“西学东渐”无疑是一条重要线索和脉络,但是,在这种进程中,人们可能会忽视另一种新的文化取向正......
外国文学对于中国作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不可估量的,但倒置的关系也是一种关系。艺术本是相通的,中外之间也许不一定非要通过什么......
徐志啸撰著的《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湖北教育出版社)以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这一丰富而反复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独立建构成一部较为......
从1981年至2001年,鲁迅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成绩斐然。以1989年为界,可分为发展期与深化期。在发展期,鲁迅作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
1981年12月,著名学者王元化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评议组成员时已经61岁了,可在整个小组中却是年龄最小的。与王元化同时被聘的......
2011年4月16日,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首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隆重开幕。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
女性主义理论引进中国后,对中国本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中国比较文学》中以女性主义......
本文从学术活动、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与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文学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创新与拓展、比较诗学、世界华文文......
2015年12月25-2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召开了“中国比较文学三十年与国际比较文学新格局”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
系主任简介日语系主任揭侠(1951.12-),生于山东单县。文学硕士,教授。长期从事日语教学与科研,迄今为止,已经培养了几百名日语本科......
中国文论“失语症”提出良久,但迄今缺乏具体的个案分析;这一问题虽是在比较文学背景下被提出的,却缺少本学科的反思.比较文学教学......
中国比较文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萌芽 ,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 2 0世纪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就其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来说 ,可以说......
贾植芳生长在山西,故乡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七月派”主要作家,他发扬“主观战斗精神”,首开监狱题......
叶舒宪,男,1954年生于北京,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神......
早在1984年,植芳先生就在《复旦学报》发表了一篇全面指导性文章“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这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尚......
李:乐老师,您好!《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近几年搞了一个学术名家访谈的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我作为您的一个非正式学生,受《甘肃......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核心是应对"危机论",但中国比较文学应对的"危机论"是一种"伪危机论",没有实在的价值和意义,它是脱离中国......
全球化、世界文学话语背景下,在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致力建构“东方诗学的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中心论同等性质的中国中心的本土主义心......
文章从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构建发展,学科身份的过去现在,体制建构的反复与纠偏等三个特质的梳理着手,清晰地勾勒出我国比较文学......
2007年10月27—30日在湖北宜昌召开了全国“新世纪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
进入新时期后,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复苏,并在真正意义上成熟起来。三十余年里,中国比较文学从混杂走向......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
朱红素,女,1955年出生,汉族,河北蠡县人,文学硕士,教授。现任保定学院副院长。兼任河北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导......
【正】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复兴,中外文学关......
摘要:《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期刊,其刊登的内容丰富,很多内容开中国之先河,对中国的新闻界、出......
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内部的一次思维上的变革.概括说来,后现代思维更注重对于关系的认识,正是在这种思维之下,西方文......
比较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成为一门显学开始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但是直到今天关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很多概念性问题还是......
走向比较诗学张海明内容提要自80年代中期以来,比较诗学作为一种方法越来越引人瞩目。而所以如此,和比较文学的拓展,当代学术研究的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是一部具有强烈学术史意识、鲜明的“学术本位”立场和为后学服务精神的比较文学学术史著作。作者以严......
【正】 暨南大学中文系饶艽子教授,几年前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了中西戏剧比较课程,并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与会代表:早上好!今天,来自全国的翻译人与出版人聚集在美丽佛山的西樵山麓,来共同探讨“跨文化时代......
近年来,比较文学的“危机说”热闹非常,“困惑”、“焦虑”不绝于耳;批评嘲讽日渐增多。浮躁、盲目的谬见,幼稚、肤浅的言说,也常常拼凑......
冯玉雷,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任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月15日—18日在成都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世......
Editor’s note: November 1999 will see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Professor Yang Zhouhan, the late president o......
在跨文化文学阐释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以港台比较文学学者所倡导的“阐发研究”最为突出,其特.点是运用西方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