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相关论文
佛教对占卜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佛陀创教之时,为了区别佛教和其他外道学说,维持教团清净,曾制定戒律禁止僧人从事占卜活动。但此时的......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验证佛说真伪的“三法印”。“无我”便是这三法印中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无我”论的分析来评......
印度,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印度教和佛教,耆那教的发源地。印度教艺术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始终保持着原有的艺术风貌,成为我们......
佛教宇宙空间体系是佛教哲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对佛教宇宙起源和结构等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对于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著作不胜枚......
涅槃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圆寂”、“灭度”等。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转为印度古代的一些宗教的专用术语。佛教建立......
<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距今已流传2500多年,包括原始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回鹘佛教等诸......
缘起,指一切事物的生起、存在与消亡,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这是佛教大小显密诸乘共见。在原始佛教经、律二藏中,佛陀......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南亚,在当时印度的环境中,佛教是以异教的形式产生的,它反对婆罗门教,并且在原始佛教中是完全排除神的。......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
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印度人对宗教有着特别的偏爱,他们富于哲学思想,关注人生的幸福,重视心灵的洁净与解脱。在印度宗教中,解脱......
佛教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创立佛陀教育的导师,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两千多年来被大众尊崇为至高无上的神祗。......
<正> 自我拯救是原始佛教的最高宗旨,佛教全部教理即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自我的生存状况(即苦、集),如何通过自我的道德实践获......
<正> 佛教中有所谓“大乘”和“小乘”两大教派,大乘教派是佛灭后(公元前486年)逐渐兴起的一个新教派,其正式形成的时期,大概在公......
大乘是梵文Mahayan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衍那'。小乘是梵文Hinayana的意译,音译为'希那衍那'。'摩诃'是大......
《法句经》以其内容朴实,便利讽诵,现成为世界最闻名的佛典之一。其实,这经是偈颂的汇集,稍欠深邃的义理,直至第二次结集时才编入杂藏,反......
<正>早期佛教经典里关于言语规范的经文十分丰富,通向涅槃之路的八正道之一"正语"(sammā-vācā)即是其代表。"云何正语?离妄言、......
早期的佛陀形象伟大的宗教创造和成就了伟大的艺术。人类的艺术宝库中,如果抽去了神话和宗教信仰的部分,那将会减去多少耀目的光彩......
<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中国化"的过程,对语言的改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纵观整个禅宗的发展史,对于"言"的态度尽......
【正】 库车石窟包括库木吐拉、克孜尕哈、森木撒姆、玛扎伯哈和苏巴什等五处千佛洞,其壁画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在国内的佛教石窟中......
由于受西方宗教背景的影响,此前不少人都认为佛教像基督教一样主动四处传教,广泛宣教布道。本文以汉译《杂阿含经》为研究对象,对......
<正>本文中所说的佛教哲学,是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的佛教义理之学。先辈学者汤用彤先生说过"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笔者的理解,佛......
<正>从文化维度看,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河的不竭源头,是中华......
读姚卫群著《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朱明忠青年学者姚卫群博士所著的《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300千字,大32开,364页,以下......
佛陀以"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为核心,创立了"脱苦了生"的佛教,其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论。缘起学说可以从人类的生成论与宇宙社会的......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文明古国印度,它大约在两千年前正式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对于戒律十分重视,其戒律多而严格。梵文sila,汉文......
精心辨析与正确把握印度哲学与宗教中的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厘清原始佛教根本问题的传承流变,而且也能对佛教思想后续发展......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 恩格斯指出:“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
初期佛教基本教义中的“空”观念姚卫群THE“SUNYA”CONCEPTNTHEBASICDOCTRINESOFEARLYBUDDHISM¥YaoWeiqunThisarticleclescribestheoriginalstateof“sunya”c.........
原始佛教的孝道观与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原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印度佛经故事中的目连,在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却演变......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辞世。季先生是本刊......
印顺法师是当代佛学权威,今年84岁,著有《妙云集》24册、《杂阿含经论会编》3册、《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如来藏研究》、《空......
早期印度佛教中的蕴与我魏洪峰本文详细地回顾了早期印度佛教中“蕴”与“我”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并对它们在不同阶段、在各部......
<正> 人们要观察与认识世界,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思维方法,尽管在大多数场合,对这些方法的选择并不是事先有意识地进行的。素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