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主体相关论文
冯至(1905—1993)的《十四行集》因其抒情主体以“沉思”的姿态关注生命、宇宙、日常生活,获得了拥有美学价值的诗句,而受到“沉思的......
本篇将“古诗十九首”与曹植后期诗歌加以关照,探究二者在抒情主体、主题精神、抒情风格诸多方面的趋同一致性。由笔者的论述看来,......
冯至(1905—1993)的《十四行集》因其抒情主体以“沉思”的姿态关注生命、宇宙、日常生活,获得了拥有美学价值的诗句,而受到“沉思......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思妇诗是以描写妇女思念远行丈夫为题材的诗歌,或思妇自作,或他者代言,即便是他者代言,也须模仿思妇的口吻,将思妇视为抒情主体。在古诗......
通读全文后,学生普遍感觉这篇课文尽管是节选,但篇幅依然很长,作者回忆的内容很多,时间跨度也很大。因此,为了理清文章的脉络,我要......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国风......
郁达夫先生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的强.”换言之,注重个性,这......
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是新选入统编教材的篇目.这篇文章因其厚重超拔的美学意义被广泛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视野中,该文一直被视......
《古诗十九首》中诸多篇章或从游子视角,或从思妇视角出发,书写了对于岁月光阴、功名事业、男欢女爱的独特感受,代表了那一时代文......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诗歌创作中最前沿的热点问题,探索后现代主义口语诗歌在创作中的艺术特点.着重从其表现形式突出的“叙述”特点入......
当代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我”与“我们”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即个体话语与集体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到市场经济时代,汉语新诗......
19世纪英国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当年被誉为“伦敦第一才女”,是英国最优秀的女诗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随着女性主......
叙述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即使抒情诗亦是如此。本文运用叙述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力求通过对现代诗歌抒情与叙述问题的解析......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坛上“文化散文”大行其道,并且与消费文化同谋形成了一种媚俗但又乔装风雅的时尚。然而,经过岁月的冲刷与积淀,这类......
从诗歌主旨内涵、诗歌抒情主体和诗歌艺术三个大的方面考察了《卷耳》漫长的接受史,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评论家关注的......
期刊
本文对《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将其立体情感区分为离别之情、失意之情和叹老之情,并探究了产生这类......
20世纪末期商潮澎湃,诗神在好些地方步履艰难.张新泉是这一时期诗的天幕上一颗引人注目的星星.1998年,他以诗集<鸟落民间>,荣膺中......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 首先,这......
一象征主义,敬请光临象征主义,“它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但不直接去描述它们,也不通过与具体意象明显的比较去限定它们,而是暗示......
在抒情诗中,潜在于诗句之外的第一人称主体不止一个,"抒情主体"也不仅仅要么是对"诗人",要么是对诗歌世界中的某个对象性"人物"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唐宋词中的抒情形象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出现在作品中的抒情主体也大致经历了晚唐五代、北宋和南宋这样三个......
多年来,学界关于郭沫若《女神》或毛泽东诗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将二者并置研究,几不可见。郭沫若与毛泽东人生经验、社会地位......
文化美学的探讨使<女神>的研究获得新的可能:从抒情主体建构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主体精神与传统意识的张力;从日常和审美这个角度来......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
散文说穿了就是那些无法归类于各类文体的文字,它似乎愈来愈好写,不论是作家、学者或者是老百姓,上自八旬老翁下到十三四雏子均可......
中国传统诗论对“意境”的把握主要依靠直觉,但与意境把捏密切相关的“诗人”概念含混不清,不能成为分析的依据。通过严格的辨识,可以......
在叙事文本中,需要将叙述主体与文字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并且不能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主体和文字主体,即抒......
每次教学《听听那冷雨》,都有不少学生问道:“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看来,这真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
【正】虽然"全球化"这一概念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许多问题,也引起不少疑虑,但作为一种观念,无疑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于学术研究......
在传统的屈学研究中,屈原是崇高的,他兰心蕙质,辞彩华艳,为中国文学及中国民族精神开辟了一至纯至洁的内在境界。可是近代以来,在貌似严......
里尔克中期的“物诗”启发了中国现代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但这一影响止于技法层面,既有的研究也多关注其间的相似性。然而,......
1980年代初写诗至今,吕德安是少数持续专注书写自然和乡野,且未将自然滥情化的诗人。从儿时的马尾镇,到旅居美国时期的曼凯托小镇,......
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是新选入统编教材的篇目。这篇文章因其厚重超拔的美学意义被广泛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视野中,该文一直被......
试析穆旦诗中的“自己”李方一、全新的抒情主体“……重新发现自己,在毁灭的火焰中。”(穆旦《三十诞辰有感》)穆旦(本名查良铮,1918─1976)一生......
【正】 金克木在1937年的一篇新诗批评中称30年代崛起的"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潮为"新的智慧诗"。①新智慧诗的突出代表是隶属于......
“今天派”诗人作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起点,不仅意味着写作姿态中政治批判与人道精神的缠夹,也变动了诗歌理想从政治意识形态隐喻向......
<正>目前学界关于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往往注重作品的鉴赏和解说,而较少从更为宽阔的历史和社会视野阐释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与文化......
在女诗人探索自身历史命运的道路上,从80年代的建造一间“自己的屋子”,到90年代的走出“屋子”,尽管有得有失,但女性诗歌创作已经打开......
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作为中西两种颇具代表性诗学理论,其对诗歌抒情主体、抒情客体及其读者接受等理论命题的认......
【正】一辑《感觉的雕刻》,撷自澳门诗人高戈的诗集《梦回情天》.诗人面对“大自然的森林”(波德莱尔)激情澎湃,长歌以应对,徘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