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生相关论文
一指禅功点穴疗法是著名老中医刘永言先生传下来的中国传统医疗气功的代表性功法之一。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慢性胰腺炎、多发性骨......
人的“心灵”由大脑中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大脑新皮质所组成。20年前,科学家发现,掌管这个心灵的大脑中有一种被称为A10的神经。......
京黑先生是隋代气功养生家。“京黑先生行气法”载于京黑先生所撰的《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一书。此书为《道藏》所收录。行气,初见......
健康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古今中外人们永恒的研究课题。进入老年期的人最明显的体征是两鬓苍白背弯弓,步履蹒跚腰腿疼。内脏功能......
笔者研修过多种功法,体会到各流派都有自己独到的诀窍。下面是我长期以来得出的练功诀窍十二条,自认为是各流派练功方法的精华,也......
编者注:老年学者高中山先生,在气功、中医养生诸领域中颇多造诣,修炼有成.尤重视养生实践中的阴阳辨证.脏腑平衡.颇与中医气功养生......
近年来,中国文学和文人都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对中国文学有了更多的关注.以国家外文......
彭祖是我国古代著名养生家,也是呼吸导引之术的创始人,为气功养生的鼻祖,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收录了彭祖的导引方法。......
宋代大文豪苏轼(东坡)不但诗文书画等方面有杰出的建树,而且对养生之道及习炼气功也深有研究,他撰写了不少气功养生论著,如、、、......
冬日的京城,阳光清冷。午后,我们如约去拜访曲黎敏女士。 网上百科曲黎敏女士的资料:著名中医文化专家,健管家。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
【正】 《赤凤髓》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约1578~1597),由学者周履靖编著刊印的。周,字逸之,自号梅颠道人,又号螺中生、阿中生,浙江秀水......
道家气功养生在中华养生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巴蜀文化对道家养生有其特殊的贡献。本文对古代巴蜀道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与......
彭祖是我国古代著名养生家,也是呼吸导引之术的创始人,为气功养生的鼻祖,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收录了彭祖的导引方法。 一般做......
读《养生大世界》2003年4期一篇文章——静坐修养的益生效应,感慨良多。朱先生以自己十多年的练功实践,证明了中华气功是个瑰宝,这也......
<正>标点符号和养生保健,初看起来,两者之间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然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养生保健及文学创作过程中,率先发现文学中的标......
<正>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重视体育养生,中年以后坚持练习气功和自我按摩。他对祖国医学也有研究,后人曾把他与沈括所搜集的医方等合......
现代兴起养生热,“饮食养生”、“医药养生”、“运动养生”、“季节养生”、“气功养生”等等,不一而足,但归根结底,养生还是要先养性......
据资料记载,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在上海传拳时曾经将杨式太极拳的无极式传给了叶大密,后来这个式子逐渐演变成了无极式气功......
<正>印度瑜伽与我国的医学气功养生功法"易筋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其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
【正】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极富创造性的贡献,而且他还是一位极富实践经验的医家和养生......
【正】 啸,《说文》曰:“吹声也。”《诗·召南》郑笺:“蹙口而出声也。”古人爱用啸声来表达悲愤哀伤的感情,《楚辞》里就有......
<正>新春伊始,首先向2005年度支持我们评刊工作的广大读者致以节日的问候!2006年度,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开展有奖评刊工作,并诚聘......
气功养生与长寿──访我国著名易学家、气功名家吴漱泉本刊特约记者葛娴今年四月,我国著名易学家、气功名家吴漱泉老先生正在北京讲......
<正>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悟出了一条“学习《黄帝内经》,实践气功养生”的路子。现奉献给同仁及广大读者,请多提宝贵意见。......
<正> “五十营”是古人对人身经脉气血运行、经脉之长度的一种论述,它形象地说明了气血运行的时间和长度。营气行于脉中,环流周身,......
<正>(接上期)3.音乐养生疗法养生是根据人类生命发展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六代家传弘扬海外──记气功师、中医师王学治杨兆麟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天晴气朗,万里无云。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以北不远的雷文纳公园......
<正>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说,把“术数”,和阴阳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意为:上古时......
<正>武侠小说常将"打通任督二脉"当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2012年5月22日,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在其微博上发布一则"甘肃省医务人......
“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此四句人称佛家十六字要诀,最早见于南朝梁时曼陀罗仙翻译的《文殊般若经》,又见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