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相关论文
《闽都别记》是一部在福州以及整个闽东地区久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书中存有数量可观的《易》学与术数内容,使得小说增色不少。本论文......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共有两册,第一册概论中国经学发展演变历程,第二册专论《易》学。此书言简意赅,虽是未完稿,仍为治经学者不可......
在《易》学发展史上,王弼的《周易注》及其《周易略例》对后世的义理易学影响是深远的。在其论著的流传过程中,因其影响巨大而版本......
刘季英先生(1887-1954)是我的外祖父,笔者从小就生活在老人膝前,从北京到天津,从苏州到杭州,耳闻目睹家中许多轶事,年少时笔者只知......
中国经学源于西汉时期,而商丘是经学发展最兴盛的地区之一,梁国经学影响深远,对后世的文化发展起了奠定基础和开拓道路的作用,在中......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学者,甲申之变后漫长的遗民生涯使他对《庄子》有了独特的体悟。以庄继易独特视角、游以待时的处事方式、以儒解庄......
程颐《易》学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程颐在解释《易》学的过程中,除了继承和发挥前人的很多解释方法和成果之外,还创造性地......
潘来晚年究心《周易》之学,此学虽师承于顾炎武,然其治《易》之路径与模式则殊不同归。潘氏《易》学除讲求修己治身之实用性以外,尚包......
从经部易类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诸版本的异同和得失杨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前有清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浙本和粤本。浙本据......
本文以季刚先生黄侃(1886—1935)《黄侃论学杂著》、《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季刚先生口述,其侄黄焯(耀先,1902—1984)笔记编辑《......
在谶纬中,河图洛书是圣人受命的天赐符应,其性质相当于以图书之象抽绎《易》象,亦即《易》象之用被转换为天启图书的形式表现之。......
北宋时期,《易》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解说与评价《易》成为儒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诸儒有关《易》学的总体......
杨淑琼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为林庆彰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初编)第1册。全书重在解读虞翻《易》学的......
《周易卦爻辞研究》一书乃兰甲云博士新著,2006年6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章:第一章《引论》,以宏大的视角,叙及古今中外之......
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以精研《易》象、寻绎《易》理为治《易》之显著特色,创立了颇具影响力的“周易尚氏学”,成为20世纪......
《易》学、《周礼》学、《春秋》学,是两宋经学中的显学。显学所以能“显”,首先是因为统治阶级的需要。两宋以降,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
天人观是李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李柏继承儒家传统《易》学思想,提出了天人不离、事天静一之说;另一方面,又吸收心学与张载关......
由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出版的《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24万字),是黄黎星先生为近些年来易学与文艺学研究领域所贡献的又一可喜成......
经由晋江青阳李氏家族,蔡清、陈琛、苏濬等理学大师间形成了一个层次丰富、包容性强的《易》学网络。李氏族人对宗族的建设与其对......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今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
西汉时期《易》学传播非常兴盛,体现出以地城为中心的特点。以田何、杨何、梁丘贺、费直等为代表的齐地《易》学较为发达,丁宽、焦延......
<正> 谶纬为齐学,齐地滨海,海中云气像楼台,故有海市蜃楼。相传东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为仙人所居之处。故海上方土慕神......
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古代学者曾做过大量解读,努力把感性暗示转为近于理性的明示。清初学者李柏在张载关学思想基础上对《......
王夫之治学以《易》为宗,其情景诗论有着深厚的《易》学内蕴。他有关“景自与情相为珀芥”的说法,即依据阴阳交感相应的思想,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是以儒、道两大思想体系的相互对应为主干而建构起来的。而儒、、道两大思想体系的对应关系又以古易为重要......
<正>涪陵"点易洞",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点易洞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据宋人王象之《舆地记胜》和《涪州志》记载,北宋......
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经之首。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诗经》《周礼》《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其中尤其对易学......
王安石的《易》学著作主要为《易解》十四卷(其熙宁年间的改定本称《易义》,编为二十卷)。此外,在《临川文集》中还有《易象论解》、......
本文专述福建省学者的《易》学研究成果及其贡献。文中先总括福建《易》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其次介绍有关《易》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活动......
<正>在中国古代才华盖世而命运多舛的文士中,苏轼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百谪九死,一毫不挫"的人格典范。众所周知,生逢战国乱世的屈......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博士新近出版的专著<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是<中国传统学术......
冠居于群经之首的《周易》,在儒家经典中具有特殊的尊崇的地位;作为经学中的一个分支,《易》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地融汇入......
<正> 中国古代辩证法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广阔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它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之中,因而有着自......
<正> 六经异传百家殊语这是汉初学术复兴的基本面貌与总标志。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中垒校尉刘歆欲建立经古文学,《左氏春秋......
<正>无论我们对于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说法做出如何的诠释,《论语》所见孔子思想中天道......
论编撰古藉书目提要的继承、变通与发展纪聂,甘宁一编撰古籍书目提要,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古人为书作提要,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昔......
【正】 本文旨在比较海峡两岸《易》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成绩,以及研究的潜力,进而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范围定近十年左右,其原因有......
【正】 《西京杂记》中记载着司马相如论赋的一段文字,向为历代研究赋的专家所珍视,以为此说反映了汉代大赋的创作经验,并对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