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相关论文
言、象、意是中国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上生长出的文学和哲学范畴,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独特建构。语言作为艺术作品的书写和实现方式,与......
一 两千余年前,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两百年后,庄子在《天道篇》里讲了轮扁斫轮的故事,为的告诉世人:所谓圣人......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言不尽意”思辨观点,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和“意”之间是人的语言和心......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特征之一,含蓄的重要表现就是《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而情境式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中......
孔繁所著《魏晋玄学和文学》,“着眼于窥探玄学之重视精神、天才,如何影响到文学之重视个性、情性及其与风格的关系,玄学对于个性之尊......
自然之道的奥秘孕育于具体的言说方式之外,通过对《庄子·杂篇·则阳》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关于自然之道的内在含义与体现方式.......
期刊
中国古典诗论中关于有形语言的局限性问题、语言的有限与诗的意境之无限的矛盾问题都有十分独到的见地和深刻的论述。西方当代解构......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其职能之一就是具有可传达性,用于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思想和情感,但语言生活中也存在着难以......
“得意忘言”说认为语言是工具,得意才是目的.语言在帮助人们认知了解外界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局限于语言的世界里,人们在使用语言......
言意之辩已持续两千多年,涉及逻辑哲学、语言文学诸多领域.通过概论"言尽意"和"言不尽意"正反两方在言意之辩长期历史进程的若干关......
本文结合庄子突破“言不尽意”困境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的思维方式分析霍夫曼斯塔尔《一封信》中钱多斯语言危机发展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 “言不尽意”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言”是能尽“意”,还是不能尽“意”,一直以来都是在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 ......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自古以来就是文学领域的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也是一直在被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在诗歌鉴赏领域,因为一些具......
言不尽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具有普遍性,强调的是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试从语言的普遍性,形、音、义共存的实体性,语言的多义性,语言的......
“言不尽意”最早属哲学命题,其表达困境是因主体思维的片面性、形而上之道的浑整性及受概念化语言的遮蔽所致,然而而随着研究朝向审......
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看,是对常规语言编码的超越和违背,产生了艺术语言的“有意味的形式”——修辞格;然而光是在“......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都有所探讨,大致可分为言能尽意和言不能尽意这两相对立的观点,前者主要以欧阳建为代表而先秦哲......
通过语言中存在的言不尽意的角度出发,论述音乐形象中的抽象知觉,正如《诗经》中所载:“情动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正】 早在一千七百年前,魏晋玄学家就探讨过语言问题,言意之辨充分地体现了他们深邃的智慧,以及对语言的深刻认识。而且,魏晋玄......
中国自古到今,有很多优秀的“景物”诗,这种诗的教学难度较大,并不是文字的理解难,而是这种诗的理解具有朦胧性,从而造成诗歌理解......
关键词:双遮;佛教因明术语;甲式双遮;乙式双遮;守中原则;言不尽意 摘要:双遮是一个表示双重否定的佛教因明术语,因其特殊的修辞效果而被......
中国言意理论与解构哲学的本文观黄念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但语言并不等于思想。黑格尔早就指出:“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
中国画"意"、"色"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易》书中就指出"意"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立象"以"尽意"。虽然当时的"象"是指卦象和形象,但是多少有一......
有限的语词追逐无限的意义,注定了诗歌和语言之间的悖论.和西方诗歌奉为经典的语言陌生化的诗学法则不同,汉语诗歌以象为中介,通过......
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本原的“道”出发,把“意”放在整个“道”的系统中来观照,认为语言所表述的只不过是破坏了人之本性后一些经验性......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言不尽意"思辨观点,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和"意"之间是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
言意之辩已持续两千多年,涉及逻辑哲学、语言文学诸多领域。通过概论“言尽意”和“言不尽意”正反两方在言意之辩长期历史进程的......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庄子“言意观”最具代表性的命题.庄子这一言意观念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作 为庄子哲学思想核心的“道......
庄子认为:大道无形,大音稀声.故有"言不尽意"之说.本文通过对唐代言情诗的具体剖析,说明庄子这一观点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
摘要:陆机和刘勰等人把物、意、言看作是三个相互独立的实体领域,这样文学创作就被理解成一个“意”反映“物”和“言”符合“意”的......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文以"言意之辨"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
禅宗倡导“不立文字”语言观,在说“不可说”的压力下,禅师和禅僧们常常运用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双重意义,使得“言在此,而意在彼”。文......
文学言说的意义重在表达人类丰富而生动的精神体验,而语言将为之带来阻力和困难,产生言意矛盾.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言不尽意"论,却指......
魏晋玄言赋或重具体事物的描摹以点出玄理,或以生活指向来展开玄理阐发,具体事物与玄言玄理二者构成玄言赋的“有意无意之间”,这......
言、象、意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三者相互关联,构成“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传统美学图谱。......
言意之辩是源于中国先秦而盛于魏晋的热门话题。言意之辩有三个核心问题:“言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的体......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产生的原因很多。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与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复杂......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不尽意”理论,与西方接受关学所提出的“未定点”等有着某种相通性,“兴”、“悟”、“......
老庄学派的“言不尽意”说,原本是哲学命题。它所关注的是人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人的思维内容能否用语言来作最准确得当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