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观相关论文
王易是二十世纪早期成绩卓著的修辞学家,是中国语言学界、修辞学界第一个深入探讨语言与思想、思维关系的学者.他认为语言与思想无......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言不尽意"思辨观点,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和"意"之间是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
所谓言意之辨也就是关于语言,文字与思维,思想的关系问题的辩论,是探讨语言文字能否表达人们的思想的辩论。有关言意关系的讨论在......
话语权影响了中国美学文献的产生、发展、演变、构架与核心理念。从渊源与结构上看,儒释道话语构成了中国美学文献的基本来源与主体......
曹雪芹虽然不是修辞学家,但其倾毕生心血创作的《红楼梦》却随处可见关于言意观的精辟见解。本文从“内诚”与立意;重视词藻,强调新雅......
庄子的言意观上承老子,下启魏晋玄学及后世文艺审美诸学说。本文通过对庄子言意观的再认识,认为其围绕“道”而展开的“言意”之辩,对......
语言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是东西方哲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中国,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堪称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讨论;在西方,海德格尔、加......
先秦语言哲学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仅要积极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更应该植根......
郭象“寄言出意”的阐释方法.它的渊源虽也要上溯至《周易》,但从其整个逻辑框架看.则主要是继承和发挥孟子的“言意”理论而建构起来......
诠释学是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问。在司马迁历史诠释学里,历史理解与解释之所以可能,言意观是其理论前提之一。言意观是中国古典文论......
从哲学角度对道家的语言思想进行论述,阐释老庄语哲思想中的言意观,论证老庄关于“言”与“意”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讨......
由《周易》“书不尽言”、“系辞焉以尽其言”等论述可知,“辞”乃是一种既不同干“书”,也不同干“言”,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
海明威独创的冰山理论,是现代西方最具影响的文学理论之一,它开创了一种语言简洁而内蕴丰富的全新创作观,对同时代以及现今的文学......
朱光潜在美学、文艺学的研究过程中阐发了对语言特别是对文学语言的看法,展示了独特的语言批评观:言意观,发展观,语用观,风格观.言......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
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的著作已数不胜数,除了大陆学者,还有一批海外汉学家们,他们为中国文论的研究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魏晋学术值佛教勃兴而别开生面,魏晋玄学的“言意观”值竺道生而在根本方向上也得一大转关。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竺道生不仅把言提高......
《庄子》与中国本土思想存在差异,疑其受到古印度思想的影响。人类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中印间一直存在着文化采借,例如中国西南少数民族......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既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又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大抵散见于诗篇,虽然显得较为零碎,但是却深刻地......
从中唐到北宋,禅宗经历了史上最具解构意味的巨变,具体表现为“不立文字”的内证禅被“不离文字”的文字禅所颠覆。中唐六祖慧能时......
在文化发展的早期,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产生了有关语言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中西思想文化的走向、特征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汇编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
语言作为最基本、最普遍,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语言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因此也成为历代哲......
刘勰对“言”能否“尽意”问题,持充分肯定意见,但他又非绝对的“言尽意”论者,这是《文心雕龙》“惟务折衷”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