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辨相关论文
词源上,“写意”是指忠信之人用语言(文字或声音等)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其后,魏晋玄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等通过言意之辨,形成了一些共......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是人们思想观念极为自由解放的时代.这一时期,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玄学的兴起都对中华文化艺术......
《庄子》与魏晋士人郭象的遭遇,既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又可以在人性的根源处找到依据。郭象注的《庄子》,最终成了郭象自己的《庄......
魏晋时期流行一种名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影响广泛深远.魏晋玄学以思辨性著称,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研究魏......
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多为赞同“言不尽意”的观点,认为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只有忘象才能得意,否认亦或怀疑概念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西晋......
摘 要:各个时代都有对言意关系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先秦老庄的言意之辨是为了探索世界的本源,魏晋的言意之辨是为了知精神尽心性。魏......
内容摘要:学界对于《庄子》“真人之息以踵”的翻译众说纷纭。“喠”与“踵”两字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如果按照“真人之息以喠”理解......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通过对心物关系的探讨,提出了“虚静”的方法论,并用易道变化的观点消化和融合了言意之辨的论争,明确了......
同中国传统诗学的“言意之辨”相似,新批评的诗歌语义学也是围绕“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特别是着重考察了诗意之生成和诗......
言意之辨涵盖了中国哲学命题中一切符号系统与意义的争辩。其中,“意”的胜出以其会通三教之精神而成为根本的思想方法,从而建构着......
言意论是古代文论一个基本命题,在中国古代引起广泛而持久的讨论,直到今天学术界对言意关系的仍在继续。而西方在20世纪经历了语言......
在魏晋"言意之辨"中,荀粲、荀俣及王弼的立场均属于"言不尽意"派;欧阳建虽将其观点概括为"言尽意",但该观点却未能在逻辑上构成对"......
始于老庄盛于魏晋的“言意之辨”已历时两千多年,其入思方式大多侧重于从哲学“悟道”的层面来探讨“言”和“意”之间的关系,集中......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主要论题,魏晋玄学家的清谈与论证围绕言意之辨展开,表达了自己的玄学之风,主要有"言不尽意"、"言尽意"和"......
【正】 早在一千七百年前,魏晋玄学家就探讨过语言问题,言意之辨充分地体现了他们深邃的智慧,以及对语言的深刻认识。而且,魏晋玄......
"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不尽意、言难达意等等这种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哲学上形成了著名的"言意之辨".古人......
言意之辨是贯穿整个金代的美学理论。周昂、赵秉文较早提出以意为主之论,反对求奇、求巧,拘于形式。王若虚对前人加以发挥,高扬“真”......
“言”和“意”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一对比较重要的范畴,《吕氏春秋》在阐述言意关系问题时,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又有自己的独特之......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本体,也是通过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或境界."道"不是实体,不可言说,不可分析,只能诉诸于主体......
从现代世界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言意之辨”,既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显学和中国哲学......
基于"言意之辨"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原创理论和方法,藉助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思辨性解说,对德语"将来时"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逻辑形式上......
从现代世界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言意之辨”,既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显学和中国哲学......
玄言诗在东晋成为诗坛主流,固然与魏晋士人好“谈玄论道”等原因有关,但本文认为,作为魏晋玄学的一个基本论题——言意之辨,同样对此风......
荀粲身为颍川荀氏世家子弟,一生未入仕途,为人也与父亲曹魏集团首席谋士荀彧大相径庭。正始玄学发生,除了王弼、何晏创始玄学,荀粲......
一、与先秦、两汉相比之下的魏晋六朝乐论由于社会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变化,魏晋六朝乐论在关注的问题、阐释方法等方面皆与先秦、两......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文以"言意之辨"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
论文在考察了晋代史家的玄学背景之后,提出晋代史学之所以出现追求简约的风气,除了受经学简化之连带影响外,更受到魏晋玄学特别是......
西方哲学在发展中所经历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和“本体论”哲学的“瓦解”与“形而上学”的“终结”及......
司空图提出论诗必须辨味,从而形成中国古代辨味批评的传统.辨味须从辨言入手,把握诗歌语言与把握诗味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历代的言意......
汉魂之际由于社会人事的需要,形名学得以发展。王弼依托这一理论为基础,对言意之辨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依此援道入儒,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
言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论及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话题;言意关系的演变经历了道家"言不尽意"思想、儒家"言尽意"思想,由此......
关于语言功能的问题.早就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先秦时期即已有之,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更具有代表性.有以苟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说......
乾嘉考据学派的解经方法论以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为代表。借助哲学诠释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可以揭示出《论学书》诠经纲领严密的......
宋明理学"摆脱汉唐,独言义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的"新"既体现在"理本论"的哲学形态上,又体现在思维方法上.而之所以能......
言意之辨在哲学史上被众多哲学家反复推敲论证,先秦至两汉对言意之辨的讨论为郭象奠定了理论框架。面对时代调和儒道、沟通名教与......
咏怀诗其一是阮籍82首抒情组诗中的第一首。之所以将其列为第一首,是因为本首诗“忧思独伤心”一句为余下的抒情诗奠定了总的感情......
“言外之意”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具体来说,哲学上对“言”与“意”间“不尽之尽”......
《脉经》的哲学,主要渊源于《周易》及魏晋玄学,是“三玄”(《老子》《庄子》及《周易》)在中医脉学上的运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言意之辨,从先秦开始就成为我国古代哲学层面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圣人们各抒己见,"言能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立象以尽......
本文在对汤用彤先生《言意之辨》论述内容加以阐述,并在对言意关系进行进一步论述的基础上,试将言意之辨作为魏晋玄学家建构其形上学......
在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时代命题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