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言相关论文
言、象、意是中国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上生长出的文学和哲学范畴,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独特建构。语言作为艺术作品的书写和实现方式,与......
[摘 要:阮籍所处的时代是玄学盛行的时代,玄学对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相应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玄......
“得意忘言”语出《庄子·外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既然已经得到了,就不必记住言辞。现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本文中笔者所谈“......
摘要: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传统,特点是相比于西方诠释学所关注的“道”与“言”的问题,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道、言、......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与都从不同的出发点对“言意之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相似之处就是对“言不尽意”的主张,之后魏晋时期的王弼......
“得意忘言”说认为语言是工具,得意才是目的.语言在帮助人们认知了解外界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局限于语言的世界里,人们在使用语言......
多少年来,我们小学中高年段上课,一直都在走分析课文内容的老路.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着内容做文章,走的都是内容--意义......
摘 要:(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81-P282)典籍翻译需要译者具备“与时俱退”和互文的观念,运用关联思维,探求原作的“言外......
庄子"得意忘言"的观点是中国传统"言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寓言、卮言、重言三种言说方式,而寓言,重言也是一种卮言,卮言是......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自古以来就是文学领域的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也是一直在被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在诗歌鉴赏领域,因为一些具......
王士祯的“神韵说”在中国诗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学说的提出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诗论家的思想.王士祯提出的“伫兴而就”以及追......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旦所表达的含意得到正确的表述理解、领悟 ,就可以不再依赖于语言外壳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言意观 :得“意......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主要论题,魏晋玄学家的清谈与论证围绕言意之辨展开,表达了自己的玄学之风,主要有"言不尽意"、"言尽意"和"......
"辩名析理"与"得意忘言"作为哲学方法,有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均在人物鉴识向玄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庄子“言意观”最具代表性的命题.庄子这一言意观念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作 为庄子哲学思想核心的“道......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以静态分析的方法将世界层层分析,以语言为界,对语言不能准确表达的界限之外保持沉默.易学则把世界......
翻译的再创造过程中,内外因的作用使翻译在转换过程中产生语言缺失。口译语言缺失包括不可补足的结构性缺失和可以补足的功能性缺失......
“言意之辩”与“以注合经”是王弼诠释文本时所用的基本方法。在“言意之辩”中,王弼用“得意忘言”来调和“言尽意”与“言不尽意......
魏晋玄言赋或重具体事物的描摹以点出玄理,或以生活指向来展开玄理阐发,具体事物与玄言玄理二者构成玄言赋的“有意无意之间”,这......
言意之辩是源于中国先秦而盛于魏晋的热门话题。言意之辩有三个核心问题:“言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的体......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尽管这个时代无论从政治、社会而言都充满了动荡纷乱,充满了灾难和悲痛,但此也刺......
老庄道言观强调道是终极性的最高存在,言却具有非圆满自足的局限性,故"道不可言".只有消解了名实对应关系,并借助象与意为中介,言......
本文认为《吕氏春秋》的主导倾向是以道家为表,以儒家为里,综合百家而形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考察了该书的言意观,指出其:(1)表面......
义理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必然要经过的发展阶段。佛教的传播经过汉魏之世依附于鬼神方术的阶段后,西晋以来,隋着佛典翻译事业的......
在对汉语典籍英译时,译者要运用关联思维,秉承与时俱退和互文的理念,遵循“得意一忘言一循意得言一得言忘意”的翻译过程,探求原作的“......
古人有“面壁三日,恍然大悟”,“得意忘言,妙然心悟”,这都是对于感悟的描述。在新课程改革中,感悟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敏锐的感悟能力......
合同文本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合同翻译涉及语言以外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术语信息,其专业性和严密性决定了信息的准确传译必须......
"隐秀"论是探讨言意关系,在文字之外别开生面的典型经典文论.本文以"隐秀"论为中心,阐释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中"女修道院院......
庄子对语言的态度有两个方面,对外的方面是言与知的关系,涉及言与真、言与信的关系。与西方语言与真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庄子......
本文通过考察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老子》与《庄子》中的语言观来分析中国特殊的本体论视野.于“变”中求“久”,并于“......
庄子哲学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其学说体系的总体思维取向上。他在隐士个体的主体定位基础上,对天人关系、道物关系、形神关系和言意......
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之说,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
三国曹魏时期的何晏、王弼提出的"贵无"论已进入对人性和个体的讨论,导引出一种合乎自然人性的自然生活态度。与此相应的"言""意"之争,则......
孔子在探讨具体事实和道理时要求言意协调,对于本体道———"天道"则流露出"言不尽意"的倾向。老子以本体道———根本道理来反思各种......
围绕着"言"与"意"的关系,《庄子》表现出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的思想:一是意"不可以言传",二是追求"不言"之境而使用"寓言"之言,三是提......
庄子的言意观上承老子的"言不尽意"论,同时又在"道无"的本体论基础上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言意观,并且揭示出"言"背后隐藏的一些东西......
魏晋玄学以"本末有无之辩"为哲学主题,以"得意忘言"为哲学方法,塑造了清峻通脱的魏晋风度。在这种玄风影响之下,形成了魏晋独特的绘画......
据皮锡瑞的《经学历史》载,王肃于曹魏初注《论语》,其注本在曹魏被立于学官,王(肃)说与郑(玄)说异,前者开魏晋之风,后者承汉代传......